原標題:保險業新挑戰折射變革趨勢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至6月份,保險行業累計賠付支出13458億元,同比增長9.4%,高于同期原保費收入增幅5.3%,總體延續了近年來的發展態勢——業務規模穩健增長的同時,賠付金額增速顯著高于保費規模增速。
深入來看,賠付與保費增速之間的“剪刀差”,折射出保險業發展已經進入新階段。一方面,行業積極回歸保障本源,探索“保險業姓保”的有效途徑,注重以不同年齡、不同類型人群的個性化、多樣化以及不斷升級的保險保障需求為出發點,設計推出覆蓋新市民、新業態群體、老年人口、學生兒童等特定群體全年齡段的包容性保險產品體系。特別是,城市定制型保險等依托互聯網平臺和數字技術發展起來的普惠保險“現象級”產品發展快速,保險服務覆蓋面顯著擴大、保障型產品占比顯著提升,風險保障能力與服務民生質效不斷增強。
另一方面,保險業面臨的風險結構正在發生變化。行業高速增長時期銷售的年金險、重疾險等長期保單,伴隨時間推移和被保險人年齡增長,正逐步進入給付期,賠付支出相應抬升;疊加經濟社會持續發展、醫療技術快速進步和疾病譜日趨復雜化,長壽風險和疾病風險放大,也推高了醫療支出和相應的賠付成本。
這種情況提示我們,伴隨保險業在社會經濟中滲透深度的提高,行業質效不斷提升,面臨的發展問題也在發生轉變,業務結構和商業模式勢必面臨升級重塑的挑戰。
隨著規模持續增長,不少消費者對于壽險產品的基本功能已有所認識。如果說過去人身保險的發展主題是拓寬觸達面、挖掘新客戶,那么如今的發展重點將是深度挖掘已有客戶,為其補足保障缺口、滿足其財務規劃和財富管理需求,進一步延長保險價值鏈。行業日益需要為消費者提供更為精細的生命周期風險管理服務,有效分析和預測客戶需求,主動進行更有針對性的風險提醒、產品推介、風險防控建議和其他個性化服務,以滿足消費者多元化、個性化且動態變化的需求。
行業的持續經營,加上近年來推進的數字化轉型,令保險機構在產品設計、承保理賠、客戶服務等各環節積累了海量數據,從而可以依托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深度挖掘數據價值,包括洞察客戶需求、分析理賠數據、及時發現潛在風險點、優化風控模型,提升風險管理能力,這也使保險業的數據驅動型發展模式逐步轉變為現實圖景。例如,保險業可以與醫療機構、醫保系統、第三方數據平臺等實現數據互通,實時獲取客戶就診、治療、費用結算等信息,并依托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分析技術,對理賠案件進行即時智能審核,有條件實現醫療保險直賠甚至無感賠付,顯著提升保險消費者的獲得感。
人身險消費者的需求,最終還是要落在健康、長壽、安全等方面。各經營環節的質效提升并不是終點,行業不斷豐富自身內涵、向更高階的“服務嵌入—生態協同”新范式演進,才是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邏輯方向。例如,保險行業可以突破傳統經營邊界,將健康監測、疾病預防、就醫服務等與保險產品深度融合,將保險服務無縫嵌入醫療健康、交通出行等各類場景中,為客戶提供一站式保障解決方案,實現“少生病、少意外、少理賠、低保費”的良性循環,提升客戶體驗與服務價值;還可以探索更多創新盈利模式,推動行業從單一的風險保障提供者向綜合型生態服務平臺轉型升級,助力人身險實現從效率提升向價值創造的跨越。
當然,不同保險機構的資源稟賦和發展戰略存在差異,升級路徑和方式各有不同,不必追求所謂的最佳商業模式,切忌盲目擴張,也無需“跟風”“扎堆”,而是要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合理規劃發展路徑,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培育穩定的人才隊伍,為創新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以促進高質量轉型升級。監管部門也要持續完善數據共享、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規則,為數據驅動發展筑牢合規防線并建立適應生態協同模式的監管框架,平衡好發展與規范、創新與風險之間的關系。
(作者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