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3日電 (記者王紹紹)在2025人民數據大會“數據賦能新質生產力與創新發展”平行論壇上,企知道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吳初明以《數據驅動技術躍遷:破解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技術瓶頸》為題發表主旨演講,結合全球產業競爭背景與企業實戰需求,系統闡述了如何通過大數據與AI技術破解企業“訂單獲取”與“研發提效”兩大核心難題,為新質生產力落地提供可落地的數字化方案。
企知道科技有限公司首席運營官吳初明。主辦方供圖
吳初明表示,構建以創新為核心的競爭力,而創新的前提是穩定的訂單與高效的研發投入。他強調,企業發展的根基是訂單與現金流,需借助數據力量,既要精準找到訂單,也要讓研發投入不浪費、更精準。
作為AI領域企業,企知道產研團隊通過利用大模型應用,研發協作效率較三年前實現翻倍,這也印證了技術對產業的賦能潛力。
吳初明披露,企知道自2017年成立以來,已積累380億條企業經營類數據,覆蓋24個大類,貫穿企業研發、訂單、貿易全鏈條——這些數據成為賦能企業的“基礎燃料”。在此基礎上,企知道擁有高效的數據治理能力。吳初明舉例,通過“工商數據+電商商品數據”交織,可精準識別企業主營產品及參數;通過“企業數據+專利數據”整合,能定位企業核心技術。
如何將數據轉化為企業可落地的能力?吳初明從“研發提效”與“訂單獲取”兩大場景,拆解了實戰路徑。在研發提效層面,企知道通過對研發前、中、后全周期賦能,實現研發前定方向、研發中找方案、研發后強保護,避免企業走彎路;在訂單獲取層面,企知道整合五大數據源,覆蓋內貿外貿全場景,實現供應鏈精準匹配、招投標實時捕捉、日常采購需求對接、外貿渠道拓展等全場景覆蓋。值得注意的是,針對To B服務“落地難”的痛點,企知道并未依賴“純線上系統”,而是保留人工對接環節,確保企業在使用過程中“有人手把手指導”,解決了技術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企業選擇數據服務,首先問的是‘安不安全’。”吳初明在發言中著重強調數據合規性。據介紹,企知道的數據來源均通過嚴格審核。目前,企業已構建等保、數據隱私保護等多重技術防線,確保企業數據不泄露。
“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是創新,而數據是創新的催化劑。”吳初明表示,未來企知道將持續深化大數據與AI技術的產業應用,通過“科創空間”等產品,幫助更多企業解決“訂單難、研發貴”的問題,讓數據驅動真正成為企業全球化競爭的核心能力,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注入數字化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