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寧德10月24日電 (林榕生 馬啟晨)走進位于福建省寧德市柘榮縣硯山洋刀剪產業園的福建永德利實業有限公司自動化生產車間,機械臂靈動揮舞,流水線精準運轉,一派繁忙景象。
“以前制作剪刀手柄,從加工到晾曬要7天,如今1天就能完成,工人也從30人縮減到3人。”福建永德利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池學偉說,自動化流水線不僅大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實現了精準定制,困擾已久的品控難題迎刃而解。
剪刀手柄自動化生產設備。劉源 攝這一變化,源于柘榮縣對刀剪產業“退城入園”“智改數轉”的持續推動。近年來,憑借科技創新的“金鑰匙”,柘榮縣激活新質生產力,將科技基因融入產業血脈,走出了一條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柘榮刀剪歷史悠久,曾長期受困于“小、散、亂”的發展瓶頸。2021年以來,柘榮縣實施“退城入園”戰略,將253家刀剪企業整合為92家,投資5億余元建設1500畝刀剪產業園,并通過政策扶持引導企業推進“智改數轉”,邁入集群化、智能化發展新階段。
日前,張小泉智能金屬制造項目竣工投產,6條智能化生產線年產刀剪1500萬把,年產值約3億元,計劃于2025年完成數字化轉型。車間里,數控自動水磨機通過預設程序對刀口研磨進行精準控制;自動沖床讓沖坯、鐟剪眼、打商標三個步驟無縫銜接;在鍛打、切割、淬火等關鍵環節引進先進工藝,生產效率顯著提升。
柘榮縣城聯社主任金銜表示,從“家家打鐵忙”到“智能流水線”,科技創新激發刀剪產業新活力。
如今,柘榮全縣規上刀剪企業數控設備使用率超過80%,制剪工序自動化生產率超過80%;形成25個品種、上百種規格的產品序列,年產超3億把,年產值達18億余元,碳鋼剪國內市場占有率穩定在90%以上,穩居全國最大的碳鋼剪生產基地。
傳統產業提質增效,新興產業加速躍進。福建貝迪藥業有限公司研發的“豬脾轉移因子注射液”正式獲批國家三類新獸藥證書,標志著企業在動物免疫健康領域再次突破關鍵技術壁壘。
“這款藥不僅增補國內健康養殖免疫調節劑市場新產品,更以‘非抗生素’路徑破解養殖痛點。”福建貝迪藥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炎達介紹,它能增強豬群自身非特異性免疫力,減少免疫抑制疫病,還能與疫苗協同,降低疫苗用量與免疫頻次,是養殖業“減抗替抗”的硬核支撐。
航拍柘榮生物醫藥產業。魏發松 攝此外,在福建省閩東力捷迅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微球制劑車間,藏著新質生產力“以小見大”的創新密碼。“微球粒徑只有頭發絲的1/5,卻能將藥物緩慢釋放,大幅降低患者給藥頻率。”公司藥廠負責人游奶壽介紹。
為攻克微球制劑行業難題,企業引進國內先進的楚天聯動線,配置專利級制劑灌裝系統。目前,2104微球項目已入選福建省科技重大專項專題項目,正向著年產210萬支的目標沖刺。
福建貝迪藥業有限公司和福建省閩東力捷迅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創新突破,是柘榮生物醫藥產業科技創新的縮影。
科技創新還延伸到了智能制造領域。在福建精浦泵業科技有限公司控制中心,生產看板實時更新機臺狀態、設備稼動率等數據。“通過泵用轉子軸產線數字化轉型升級,生產效率提升18%,人工成本降低3%,成品損耗降低5%。”公司董事長林加望表示,正實現從“制造”向“智造”的跨越。
福建精浦泵業科技有限公司的控制中心。王丹丹 攝近年來,柘榮圍繞“一縣一平臺、一業一平臺”部署,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充分發揮“工信+運營商+鄉鎮+企業”四方互聯機制作用,引導企業開展智能化、數字化改造。
科技創新潮涌,柘榮產業正興。柘榮縣將繼續以科技創新為“第一動力”,聚焦產業鏈關鍵技術攻關,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變成“產業碩果”,為縣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動能。(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