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4日電(記者 岳川)“建設零碳鄉村,實現宜居未來,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到現階段的必然選擇。”能源基金會城市與區域發展執行主任王志高說。
能源基金會城市與區域發展執行主任王志高 中新網記者 李駿 攝以“宜居鄉村·零碳未來”為主題的綠色中國2025銀川對話會日前在寧夏銀川舉行。王志高在會上表示,建設零碳鄉村不僅是實現“雙碳”戰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動國家整體現代化與共同富裕的關鍵一環。
他提到,“過去40年,中國農村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居民衣食住行得到極大改善。但在公共基礎設施、住房、能源、交通等方面,城鄉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王志高以北方農村住房為例指出,由于在規劃、施工等多個階段缺乏強制性能效標準和科學設計,導致房屋冬季采暖舒適度低,還存在因燃煤、生物質燃燒帶來的室內污染與安全隱患。改善農村居住環境,實現“住得經濟、舒適、安全、健康、綠色”,仍面臨諸多挑戰。
與此同時,在王志高看來,農村在國家“雙碳”戰略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數據顯示,農村碳排放占全國總量近30%,人均碳排放已超過城市居民。他認為,在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前提下,推動廣大農村地區的能源轉型,控制和削減農村的碳排放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另一方面,建設零碳鄉村的過程中,農村也蘊含著諸多機會,在道路、房屋、儲能、微電網、生物質、可再生能源等領域發展潛力巨大。王志高表示,農村房屋屋頂可安裝20億千瓦光伏,配合儲能,粗算投資潛力超過4萬億元,“再加上生物質能源、微電網建設等,農村正從傳統的農產品生產者,轉變為重要的綠色電力生產者。”
如何實現“宜居鄉村零碳未來”?王志高強調了系統化解決方案的重要性:零散施策容易導致反復,必須從空間、產業、能源、環境等多維度協同推進。他以石嘴山市平羅縣興勝村超低能耗農宅示范項目為例,說明通過整體規劃、建筑節能與能源系統協同、光伏與儲能合理配置,可實現村容村貌與能源結構的根本性轉變。
因此,這種轉變應以農村居民的核心資產——房屋為載體,以能源為抓手,推動農宅質量全面提升。“房子裝上光伏、儲能、熱泵,不僅提升居住品質,還能形成穩定綠電收入,增強農民資產價值。”
王志高同時呼吁,要加強政策指引、技術模式和商業模式的創新。“要推動城鄉規劃全覆蓋,制定農宅能效設計標準,開發適應不同氣候區的技術體系,并探索市場化運作機制。”
他也坦言,當前農村發展仍面臨人口老齡化、投資定位不清、文化轉型等多重挑戰,但歷史大勢不可阻擋。廣大鄉村作為發展的沃土、能源革命的厚土、碳中和的熱土,必將大有可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