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亮點頗多——
創新“勢能”向經濟“動能”不斷轉化(銳財經)
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規模以上數字產品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翻開前三季度中國經濟成績單,新動能穩步成長,高質量發展態勢鮮明。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表示,今年以來,在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下,中國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亮點頗多,新質生產力在實踐中逐步發展壯大,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
從人工智能大模型到機器人馬拉松,從航空航天到無人駕駛,當前,創新鏈、產業鏈深度融合,規模效應和全產業鏈優勢持續凸顯,不斷為經濟發展注入源頭活水。
新產業新產品快速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拓展——科技和產業融合創新持續深化,更多創新成果從“實驗室”走到“生產線”,創新“勢能”向經濟“動能”不斷轉化。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6%,其中集成電路制造、電子專用材料制造行業增加值分別增長22.4%、20.5%,工業機器人、3D打印設備、工業控制計算機及系統產量分別增長29.8%、40.5%、98%。新興產業茁壯成長,推動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提升了我國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即時零售、直播帶貨、社交電商等新興消費模式快速增長,前三季度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9.8%。
技術改造繼續深化,傳統產業煥新發展——今年以來,傳統產業積極對接“互聯網+”“AI+”“數字+”,加快設備更新與技術改造,不斷煥發新活力。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化學纖維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等行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8.1%、7.6%、6.7%。化纖、建材等行業加快推陳出新,相關產品產量較快增長。前三季度,高性能化學纖維、生物基化學纖維產量同比分別增長34%、20.2%,纖維增強塑料制品產量增長26.3%。
“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對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具有深遠意義。”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說。
新興領域持續投資擴產
多個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通用大模型相繼涌現;天問二號成功發射;全球首臺原位可變徑盾構機“變徑一號”下線……今年以來,眾多科技領域實現突破,新質生產力發展壯大。
一方面,創新成果競相迸發,創新能力有效提升。今年以來各方面繼續加大創新投入,推動新興領域投資擴產,促進新質生產力形成。前三季度,汽車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投資同比保持兩位數增長。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5年我國創新指數首次躋身全球前十,24個創新集群成為全球百強,入圍數量連續3年居全球首位。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賦能增強,數字經濟蓬勃發展。今年以來,人工智能、腦機接口等前沿技術超前布局,撲面而來的科技感和未來感帶來很多驚喜,帶動數字經濟快速增長。前三季度,規模以上數字產品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值增長11.2%;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中,智能無人機飛行器制造、智能車載設備制造增加值分別增長59.9%、25.1%。各種數字產品、智能終端設備日漸普及,大模型應用帶動企業算力需求增加,服務器產量同比增長11.5%。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表示,今年以來,各方面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經濟結構不斷調優、新舊動能有序轉換。
發展“含綠量”不斷提升
新質生產力快速發展,離不開相關政策支持。例如,“兩新”“兩重”等擴內需政策效應持續向生產端傳導,帶動了設備制造、消費品制造相關行業和產品生產,更推動了智能智造、綠色制造、數字技術等領域的生產擴張與技術迭代。
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鋰離子電池制造、船舶及相關裝置制造、電機制造等行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29.8%、22.9%、17.1%,數控鍛壓設備、包裝專用設備等更新類產品產量分別增長11.7%、26%,電動自行車、平板電腦等換新類產品產量分別增長27.1%、9.5%。
順應綠色低碳發展的大趨勢,中國大力發展清潔能源,著力打造綠色發展新增長點,綠色轉型步伐穩健,經濟發展“含綠量”不斷提升。
前三季度,規模以上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量同比均實現兩位數增長,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同比提高約1.7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汽車用鋰離子動力電池、太陽能電池等新能源產品產量分別增長29.7%、46.9%、14%;單晶硅、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等綠色材料產量增長9%、16.5%。此外,“兩重”“兩新”政策為綠色循環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機遇,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廢棄資源綜合利用業增加值增長14.4%。
種種跡象表明,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的態勢沒有改變。“面對國際風云變幻,關鍵還是要辦好自己的事,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說。
本報記者 李 婕
《人民日報海外版》(2025年10月24日 第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