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蘇州10月23日電 (索有為 朱丹)2025年國際能源變革論壇核電產業發展分論壇23日在蘇州舉行,與會代表圍繞核電產業鏈協同、關鍵技術創新、裝備制造升級與國際合作等議題展開研討。
中國國家能源局核電司司長曾亞川介紹,多家國際權威機構連續四年上調核能發展預期,預計到2050年,全球核電裝機規模將突破9億千瓦。截至目前,中國在運核電機組達59臺;核準在建機組53臺,總裝機規模已突破1.25億千瓦,連續保持世界第一。
論壇現場。主辦方供圖根據2024年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公布的綜合指數,全球滿分機組中,高達43.18%來自中國。中國在運核電機組已安全穩定運行超過600堆年,連續9年WANO綜合指數評分全球第一。
中廣核集團總經理高立剛透露,隨著明年初《中華人民共和國原子能法》的正式實施,將更加有力地促進中國核能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并在應對氣候變化中發揮更大的價值作用。目前,中國已構筑起完整的核電產業鏈。以“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為標志,除掌握核電關鍵設備設計與制造核心技術外,更帶動上下游5400余家企業共同創新,實現400多項關鍵設備自主化,“華龍一號”已具備整機設備完全自主能力。
中廣核浙江三澳核電項目“華龍一號”建設現場(資料圖)。中廣核供圖目前,“華龍一號”在建與在運機組總數已達41臺,位居全球首位。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立民介紹,“華龍一號”在從第一罐混凝土澆筑(FCD)到穹頂吊裝、從穹頂吊裝到冷態功能試驗再到熱態功能試驗等關鍵節點的建設指標正持續優化,呈現出“一臺比一臺好”的良性發展態勢。
時下,中國核電產業正推進數字化轉型,并在核電“神經中樞”實現自主可控。中廣核研發出自主核級數字化儀控(DCS)平臺——“和睦系統”,使中國成為全球第四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
中廣核數字科技有限公司總工程師白濤介紹,“和睦系統”目前已廣泛應用于“華龍一號”、VVER(俄羅斯的第三代核電技術)、高溫氣冷堆等涵蓋二代、三代、四代技術的33臺核電機組,實現了全堆型、全技術路線的應用覆蓋。
針對中國核電工程建設領域的數字化推廣應用,上海核工程研究設計院數字化所副總監于瀟說:“中國核電建設正打通設計、制造、建安、調試等關鍵數據,工程管理正由‘文件驅動’向‘模型驅動、數據驅動’轉型。”
論壇現場。主辦方供圖論壇期間,可控核聚變成為焦點。目前全球約50%的聚變裝置為托卡馬克裝置,其中亞太地區擁有51個實驗裝置和5個計劃中的聚變堆。中國已投入運行的托卡馬克、仿星器、場反裝置等各類聚變裝置超過10個。
“中國磁約束聚變研究始于上世紀50年代,走過了原理探索、裝置研究以及規模實驗階段,正逐步進入燃燒實驗和實驗堆階段。”中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聚變科學所副所長張龍說:“我們將繼續在點火物理、材料科學與工程化配套上協同攻關,力爭在關鍵核心技術上取得更多突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