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鄭州9月23日電 題:中國技工新職業“數智化”趨勢明顯
中新網記者 闞力
競技場上,爭分奪秒,激烈“拼殺”;比賽結束,敬畏對手,師長相稱。
選手平均年齡僅24歲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三屆職業技能大賽(簡稱全國技能大賽)競技場上,“數智化”程度最高的新職業賽項,成為中青年選手角逐的高地。
作為中國賽事規格最高、競賽項目最多、參賽規模最大、影響范圍最廣的綜合性國家職業技能賽事,全國技能大賽設置的賽項也被認為是就業趨勢的風向標。
起勢于“十四五”期間的人工智能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工業互聯網工程、集成電路工程、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等均被列入本屆大賽的新職業賽項,這意味著新興產業、前沿技術領域將逐漸成為中國就業市場主流。
圖為人工智能工程技術賽項。 記者 闞力 攝數據顯示,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自2019年至今公布的90余個新職業中,集成電路工程技術人員、工業互聯網工程技術人員、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等已成為不少大學生的就業新選擇。
近年來,中國“數智化”程度較高的前沿技術等領域,產業鏈長、發展空間大、人才需求旺盛,強動手、重實踐的技工院校學生和一線工人,正在成為這些領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素。
值得一提的是,本屆大賽中,智能制造、高端裝備、數字技術、新能源等前沿技術領域賽項占比超過50%。
大賽現場,集成電路工程技術賽項的27位選手熟練使用虛擬仿真制造設備完成晶圓加工,這一場景備受關注。該賽項講解員、河南醫藥健康技術學院教師米嘉慧告訴記者,“新職業不是高高在上,不同類別的人才有不同的分工,不一定都是搞科研的博士”。
以服務機器人為例,經過多年研發、實驗及應用,其研發水平已顯著提升,實現了從被動交互到主動交互的進階。在日常應用中,具備裝配、調試及基礎功能部署等能力的技工才是緊缺資源。
圖為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賽項。 記者 闞力 攝為此,本屆大賽專門設置服務機器人應用技術賽項,將機電設備裝調與維護技術、智能檢測與傳感器技術、人機交互技術等納入比賽范圍,旨在有效培養服務機器人技術應用領域復合型技能型人才。
透過大賽可以窺見,以“數智化”前沿技術、新興產業等為主導的新職業,不僅是競技場內的熱門賽項,更是潛在從業者未來的就業新路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