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消息從吉林傳來:《長春都市圈發展規劃》已正式獲得國家發展改革委復函。
這意味著,繼沈陽都市圈之后,東北地區誕生了第二個國家級都市圈。
從沈陽到長春,時隔兩年,國家層面再次在東北批復國家級都市圈,釋放出怎樣的信號?
資料圖:吉林省長春市都市圈,堪稱區域經濟的最大公約數。
發達國家的發展歷程表明,經濟發展多以都市圈為載體。美國的紐約都市圈、北美五大湖都市圈、日本的東京都市圈,莫不如此。
都市圈內城市組團發展,打破了過去以行政區劃為邊界的各自為政,通過基礎設施互通、產業協同、公共服務一體化,在更大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從而提升整個區域的競爭力。
我國都市圈建設也在穩步推進。從成渝地區到長江中游、中原地區等,都市圈、城市群已成為區域競爭的主要形態。
東北地區,顯然不能例外。
作為“共和國長子”,東北有過輝煌,也經歷過陣痛。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關乎整個北方地區的發展格局。
在此背景下,以都市圈帶動區域發展,就成了必然選擇。
2023年,沈陽都市圈獲批,成為全國第九個、東北第一個國家級都市圈。如今,長春都市圈緊隨其后,躋身國家隊,東北地區雙圈聯動格局初具雛形。
與沈陽都市圈不同,長春都市圈有著自身獨特的優勢。沈陽都市圈以沈陽為中心,涵蓋了鞍山、撫順等一眾老牌工業城市,規模相對龐大,更側重城市之間的協同。
長春都市圈,則更多立足于長春“一城獨大”的現實,通過核心城市的輻射,帶動吉林全省發展。
畢竟,長春占吉林全省GDP比重超過50%,是典型的“強省會”城市。以長春為核心打造都市圈,是現實之舉,也是效率之選。
當然,長春都市圈并非長春一城之事。
根據目前的規劃,長春都市圈將以長春為核心,由吉林市、四平市、遼源市共同組成。規劃范圍面積約為2.97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為1210萬人。構建“一中心、三組團、五帶、一廊”的“1351”都市圈空間布局。
或許很多人會問,吉林省體量不算大,只有9個地級行政區劃,長春都市圈占了吉林省近一半數量的地市,發展的底氣何在?
產業是繞不開的關鍵詞,有了產業,才能集聚人氣,才有發展的基礎。打造長春現代化都市圈離不開產業協同發展。
如,長春是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一汽集團所在地。雖然面臨新能源汽車的沖擊,但汽車工業龐大的體量、完善的產業鏈,仍是長春乃至吉林核心的基本盤。
圍繞汽車產業鏈,長春都市圈內的四平等城市主動對接一汽等主機廠,布局汽車零部件產業。
此外,長春還手握一眾國家級平臺:中韓(長春)國際合作示范區、長春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長春國家農高區……
這些平臺,為長春都市圈的建設,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想象空間。
從沈陽到長春,東北為何連續落子兩大都市圈?
一方面,是基于現實的考量。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基礎最好、潛力最大的地區,通過都市圈的形式,實現效益最大化。
另一方面,則是對國家戰略的回應。圍繞東北地區協同發展,《長春都市圈發展規劃》還以長春市、哈爾濱市、沈陽市、大連市為戰略支點,打造一條南北貫通的集現代農業、先進制造、科技創新、冰雪文旅為主的產業合作和開放合作走廊。
《東北全面振興“十四五”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東北振興重點領域取得新突破。其中重要一條便是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初步建立,城市群和都市圈的輻射帶動作用進一步增強。
沈陽、長春都市圈已獲批,東北下一個都市圈會是誰?
(“三里河”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