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0月20日電 題:國際黃金計價為什么用盎司,而不用克?
作者 萬喆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
近期,國際金價一路走高,不斷刷新歷史紀錄,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一股“購金潮”。不少人紛紛通過購買金飾或金條進行消費和投資。
不過,有細心的消費者去金店買首飾時會發現,國內黃金是按“克”來計價的,而國際市場上的黃金價格則是按“盎司”來計價。這是為什么呢?
國際金價為何按“盎司”稱?
國際金價用盎司來計價,并非隨意的規定,而是隱藏著一段跨越一百多年的金融權力變遷史。
盎司在英語中寫作“ounce”,是一種英制單位,起源于古羅馬計量單位“unica”。它的用途非常廣泛,既可以稱重量,如一盎司牛肉,也可以用來計量液體的體積,如一盎司咖啡。不過,有一個關鍵冷知識:那就是衡量黃金用的是“金衡盎司”,和衡量牛肉的“常衡盎司”以及衡量咖啡的液量盎司是不同的!在計量貴金屬和寶石等貴重物品時,1盎司≈31.1034768克。
而國際黃金市場之所以會以英國的計量單位作為國際標準,主要因為現代黃金市場,可以說是在倫敦“長大”的。倫敦黃金市場自1919年開始每日定價起,使用的就是“金衡盎司”,歷史悠久,在當時以精準著稱。其后,隨著英國的商船駛向全球,這套標準也跟著落地生根,成了全球性的行業計價標準。
二戰以后,英國逐漸衰落,美國成為新的全球經濟霸主,建立了美元與黃金掛鉤的“布雷頓森林體系”,紐約隨之成為世界另一個金融心臟。不過,因為英美兩金融大國都使用盎司計價,這一單位便隨著它們的資本與規則,滲透到了全球每一個黃金交易員的血液中。
因此,可以說,盎司成為黃金的“世界語”,并非因為它比“克”更科學,而是因為它誕生得早,并且被近代以來最強大的兩個金融帝國所沿用。它是歷史與習慣的產物,是金融權力的“活化石”。
為何不換成更普及的“克”?
那么,在“克”這個更普及的國際單位誕生以后,為何全球黃金交易仍統一用“盎司”呢?
那是因為改變單位是一件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現實成本可能高到無法想象。
一方面,從金礦開采到金鏈鑄造,從實物交易到期貨合約,整個黃金產業鏈已經圍繞“盎司”運轉了上百年。所有的合同、系統、報價都深深烙著“盎司”的印記。如果強行更換單位,無異于給全球金融體系做一次“心臟移植”,引發的混亂和成本將是天文數字。
另一方面,市場對“1盎司黃金值多少錢”已經形成了穩固的心理錨定,如果突然換成以“克”計價,雖然只是簡單的數學換算,但會在短期內造成投資者和機構的認知混亂,甚至可能給市場帶來不必要的投機風險。
既然維持現狀,是成本最低,也最穩定的選擇,且并不影響交易,那就沒有更改的必要了!(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