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新聞聯播):各地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新的經濟增長點,高質量發展不斷邁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日前,國內最大人形機器人數據訓練場在北京石景山正式投運,上萬平方米的空間內,還原了工業智造、康養服務等四大類共16個細分場景。這家訓練中心整合政府、高校、金融等多方資源,為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基礎支撐。在北京,像這樣的未來產業“練兵場”越來越多。同時,北京市出臺產業發展方案,通過政策與產業的雙重驅動,進一步完善未來產業布局。
用創新培育壯大新的經濟增長點,各地也在不斷布局,發展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
在江蘇蘇州,智能機器人技術創新中心大樓里,樓下,機器人正進行模擬訓練;樓上,技術攻關加緊進行,科研成果在一棟樓里就能精準匹配、快速轉化。南京、無錫、常州等地相繼出臺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計劃。預計到今年年底,江蘇機器人產業鏈規模將達2000億元。
在四川綿陽,即將投產的機器人產業基地,打通了從創新研發、中試驗證到應用落地的全環節,為批量化生產機器人做好準備。對通過中試驗證投產的項目,四川還給予最高500萬元補貼,形成“研發—制造—應用”的良好生態圈。
依托各自的科教資源和產業基礎,各地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持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陜西在光子、氫能等產業賽道上前瞻布局。在西安高新區,年底建成的光子傳感產業園,將有約20家光子傳感企業入駐,達產后年產值超20億元。同時,當地還建起光子芯片園、光子制造園等,吸引一大批高成長性科技企業入駐。到2030年,陜西將形成覆蓋全鏈條的千億級創新集群。
在量子信息方面,安徽的量子企業居全國首位,量子計算技術推廣到生物化學、金融科技等多個領域。在“算力應用商店”,現在用戶只需一鍵下單,就能享受量子計算賦能應用的超算速度,讓超級算力像電力一樣即取即用,目前已落地政務、醫療、應急等幾十個應用場景。
貫徹新發展理念,各地科技創新能力正不斷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和國家競爭力。
依托風光電能源充足優勢,搶抓“東數西算”戰略機遇,貴州圍繞算力、數據、人工智能和電子信息做強做優。截至目前,貴州已發布三批51個公共數據授權運營產品,覆蓋金融、保險、旅游等9大領域。
寧夏通過建設綠色算力樞紐、培育智能工廠等,“十四五”以來,數字經濟規模年均增長10%以上。寧夏中衛已建成9個數據中心產業園,為全國4000多家企業用戶提供云計算服務。今年,寧夏還開工建設了17個智算中心,讓更多“看不見”的算力轉化為“看得見”的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