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工業旅游的熱度持續攀升,越來越多“大國重器”、工廠車間面向公眾開放,成為假日旅游的新亮點。從“閑人免進”到“開門迎客”,從機器轟鳴到游人如織……“逛工廠”,何以成為新潮流?
工廠變沉浸式課堂
讓“硬核科技”可觸可感
不久前,在廣州市的廣汽埃安智能生態工廠內,一個由幾十名學生和老師組成的旅游團將兩位講解員團團圍住,各種關于汽車知識的提問此起彼伏。這正是工業旅游的一個生動縮影。
站在總裝車間上方的參觀長廊俯視,游客們可以看到機器人協同作業,為一輛輛汽車安裝前后擋風玻璃、座椅和輪胎。
廣州中學副校長周文超說:“學生們能夠學習到很多知識,直觀認識到我國先進的制造水平達到了怎樣的程度,也為未來的職業規劃播下了種子。”
將生產線變為風景線,汽車工廠正成為工業旅游中熱門的“硬核”打卡地。
在位于北京的小米汽車工廠,游客可以乘坐觀光車進入車間,親眼看到汽車生產的多個環節,包括一體化大壓鑄設備集群,每120秒就可以生成一個壓鑄件;機械臂精準協作,幾秒鐘便可以安裝好一臺車的車門。
據統計,該工廠自2024年4月開放參觀以來,累計總接待量超過13萬人次。
不僅是智能制造,“大國重器”也吸引了公眾目光。
在上海的江南造船廠,游客既可參觀中國第一架水上偵察機模型、第一臺萬噸水壓機模型,又能親臨碼頭見證萬噸巨輪的建造過程。
除了大飽眼福,游客還能親手制作船舶模型,在互動中理解造船原理。自2019年推出工業旅游以來,這里已接待游客超18萬人次。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劉伯英認為,工業旅游讓深奧的科技知識在真實的工業場景中變得直觀可觸,“工業旅游本身具有科學技術教育的功能,能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公眾的科學素養。”
好吃好逛又“出片”
如今,消費新業態蓬勃發展,一些消費品企業也打開了工廠大門。
走進江西南昌的煌上煌工業旅游基地,游客們通過裸眼3D多媒體成像技術,觀看歷朝歷代醬鹵飲食的鮮活場景。
除了能在虛擬時空中體驗醬鹵文化,游客們還動手制作手撕鴨、品嘗鴨脖、鴨翅等鹵味美食。自對外開放以來,該基地已經吸引了超百萬游客。
一些游客表示,選擇美食工廠游,是因為這里的試吃、互動體驗等沉浸式消費方式,滿足了當下流行的情緒價值。
在廣西柳州螺霸王產業園,配料、預處理、殺菌、封裝……全自動生產線高速運轉,一袋袋速食螺螄粉經過層層“關卡”,源源不斷地生產落地。
參觀結束后,游客可走進自助體驗區,親手選料、調味、制作一碗螺螄粉。據相關負責人介紹,2021年至今,園區已接待游客約30萬人次。
類似的可觸可感的互動體驗,正在更多工業場景中加速落地。
在上海的一家食品企業生產工廠,游客不僅可以了解奶酪的歷史背景,近距離觀察奶酪的制作過程,還可以親自制作一個屬于自己的比薩;重慶的一家火鍋底料工廠內,游客能親手炒辣椒、磨花椒,DIY專屬火鍋底料。
現代工藝與歷史記憶交織,老字號品牌也在這場工業旅游浪潮中煥發新生。
位于北京的北冰洋義利園區便是典型代表。這里不僅向游客展示了現代化的飲料與面包生產線,更開辟出互動體驗區,游客可以親手調制北冰洋汽水、制作義利面包。
園區內還精心復刻了一條懷舊街區,老式錄像廳、照相館、理發店等場景年代感十足,讓游客在動手體驗之余,沉浸式重溫一段鮮活的城市記憶。
青島啤酒博物館建在1903年青島啤酒老廠區中,完整地保留了百年糖化車間、發酵池等德式工業建筑群,21件國家級文物至今還可運轉,實現“遺址即展品”的活態保護,而在同一空間內,還有著全球首家啤酒飲料行業工業互聯網“燈塔工廠”,為此博物館專門建立了游客的觀光長廊,做到生產、參觀互不影響。
在這里,游客不僅能感受到工業1.0的歷史文化,還能看到最先進的工業4.0的生產線。這些“可玩、可嘗”的互動設計,讓工業旅游變得能觸摸、能參與,也讓制造過程變為一場充滿情感共鳴的文化體驗。
好逛好吃之外,工業旅游還很“出片”。
工業遺址改造的園區、創意廠區,正以其粗獷與文藝交織的氣質,成為社交平臺上的熱門打卡點。
北京798藝術區,已從過去的無線電聯合器材廠,變為全國知名的藝術文化園區。在北京首鋼園,昔日的煉鋼高爐與科幻游樂園并存,形成強烈的視覺沖擊,為游客提供了絕佳的“出片”元素。
類似的創意廠區還有上海M50創意園、四川成都東郊記憶等,曾經的廠房變身文創基地,咖啡館、展覽館等在老舊車間里煥發新生。
通過沉浸式、互動式的項目設計,工業旅游已超越傳統的生產線參觀模式,實現了與當代生活方式的深度融合。
消費者與企業“雙向奔赴”
工業旅游一頭連著工業生產,一頭連著旅游消費。它不僅為消費者打開了認知“中國制造”的窗口,也為企業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與品牌價值。
對于企業而言,工廠變身“旅游區”不僅帶來門票、文創產品等收入,更讓消費者深入了解產品。“眼見為實”的體驗感,有助于消費者提升對品牌的信任度。
參觀一家汽水工廠的李女士說:“逛過工廠,親眼看到產品是怎么造出來的,就會更放心,購買時也自然會優先考慮這個品牌。”
如今的工廠,早已不只是生產基地,更是一座“可參觀的品牌展廳”。
不過,開放參觀并非簡單地打開大門。業內人士指出,工業旅游的關鍵在于平衡生產安全與參觀體驗,工廠須具備相應的接待資質與專業能力。
近年來,我國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動工業旅游走向規范化、高質量化。《“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明確提出“鼓勵依托工業生產場所、生產工藝和工業遺產開展工業旅游,建設一批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
截至目前,我國共有230多項國家工業遺產、400多項省級工業遺產,同時我國已建成700余個工業博物館、100余個國家工業旅游示范基地。
工業旅游的持續升溫,是中國制造實力與魅力的生動體現,也折射出中國“智造”崛起的壯闊圖景。當工廠大門向公眾敞開,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機器與流程,更是一個國家堅實的制造根基與強勁的創新脈搏。這場制造與體驗的“雙向奔赴”,正為文旅產業注入全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