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0月17日電(記者 吳濤)“2025年1—7月,中國具備組合駕駛輔助功能的乘用車新車累計銷售756萬輛,滲透率達到了62.6%;具備領航駕駛輔助功能的乘用車新車實現銷售266.9萬輛,滲透率達到21.5%。”
在近日舉行的2025世界智能網聯汽車大會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一級巡視員郭守剛表示,我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累計培育智能網聯汽車領域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超過400家。
據介紹,我國還建成了國家級的測試示范區17個,累計開放測試示范道路3.5萬公里,發放測試示范牌照超過1萬張,道路測試的總里程超過2億公里,車端5G與C—V2X裝載量超過300萬輛,各地開通5G基站超過450萬座。
不過郭守剛同時指出,總體看,雖然當前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們仍面臨著法律法規不夠健全、技術長尾效應破解難度較大、部分關鍵技術尚未突破、基礎設施建設不及預期等各種挑戰。
未來,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繼續加大支持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具體來說,將重點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工作:
一個是要持續推進技術創新。加快突破汽車芯片、操作系統、人工智能、電子電氣架構等關鍵技術,開發更多適應消費者需求的智能交互、輔助駕駛、自動駕駛等新功能,探索技術成果轉化,實現新技術對產業發展賦能作用,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汽車研發設計、生產制造、采購供應、經營管理和營銷服務全鏈條、全環節的應用。
二是完善政策法規標準。協同相關部門共同推動準入管理、交通管理、網絡安全和數據安全等法律法規的制訂修訂,強化對搭載組合駕駛輔助車輛的生產一致性監督管理,規范企業OTA升級活動,壓實企業主體責任,加快推動機動車生產準入管理條例出臺,完善企業退出機制,確保產業良好健康的發展環境。持續完善駕駛輔助系統、自動駕駛系統、功能安全、信息安全、數據安全、汽車電子、智能座艙、網聯通信、人工智能等領域標準體系建設。
三是要加速產業化應用。深入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車路云一體化產業試點,加快網聯基礎設施和云控平臺建設。鼓勵汽車前裝V2X、5G等高性能通信模塊,鼓勵重點地區拓展跨區域協同應用,推進車路云協同能力實現突破。深化推進智能網聯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工作,有條件批準L3級車型的生產準入。基于試點,及時總結管理經驗,持續細化完善智能網聯汽車準入管理要求等,支持汽車、信息通信、交通等行業企業以數據為紐帶,探索新型商業模式,加快多元化價值鏈培育。
四是要深入開展國際合作。深度參與聯合國世界車輛法規協調論壇、國際標準化組織、國際電信聯盟、國際電工委員會、世界貿易組織等國際組織的相關工作,讓標準成為全球產業協同的通用語言,鼓勵支持中外企業在智能網聯關聯領域務實合資合作,促進知識、技術、人才等創新要素的跨境流動,積極與各國加強溝通,圍繞試點示范、產品準入、上路管理、責任認定、數據安全等復雜議題,分享中國管理經驗,推動中國經驗融入國際智能網聯汽車發展規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