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海口10月17日電(張茜翼 黃方舟)湘瓊先進制造業共建產業園已成為兩省協同發展的強勁引擎。截至目前,園區累計引進合作企業30家,計劃總投資139.22億元。
在16日舉行的海南自貿港第二十一批制度集成創新案例新聞發布會上,海南省東方市政協副主席、湘瓊先進制造業共建產業園黨工委書記符興彧分享了這一制度創新案例。他說,該園區通過創新推進自貿區-港合作,打破區域壁壘,整合兩地政策、市場與技術資源,有效促進資源要素的高效流動和優化配置。
據介紹,園區通過建立兩省高層協調推進機制和聯合工作領導小組,實現“規劃一張圖、建設一盤棋、招商一體化、運營一條鏈”。同時,由湖南省屬國企與東方市屬國企按51%:49%股比組建運營主體,統一負責規劃、建設、招商與運營,確保園區建設高效有序推進。
在推動產業國際化方面,湘瓊兩省聯合制定發布《工程機械出口二手機維修及再制造通用技術要求》等3項地方標準。其中,《工程機械二手機維修及再制造標準》作為全國該領域首例,已譯成英文向全球發布并建立跨區域互認機制,既填補行業空白,更推動規則、規制、管理、標準與國際接軌。
園區還創新實施“投建運+利益共享”園區運營新模式,設立專業化產業投資基金,引入市場化運營主體,以運營收益反哺園區建設,形成“投入-產出-再投入”的可持續循環,從根本上破解跨區域合作動力不足的難題。
目前,三一重工、中聯重科等國內工程機械龍頭企業已入駐園區開展再制造業務,推動產業能級不斷提升。此外,園區還依托海南自貿港政策,引進東美棕櫚油精深加工、吻野(海南)非洲堅果加工、八百里等重點項目,提升區域產業外向度。
湘瓊合作的案例,打破資源依賴型、政策依賴型的單一發展路徑,通過合作實現雙向賦能。
中國(湖南)自由貿易試驗區長沙片區管理委員會副主任、湘瓊先進制造業共建產業園現場指揮部副指揮長譚麗艷表示,借助海南自貿港“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的政策紅利以及區位優勢,湖南推動企業“借港出海”,將“一頭在外”或“兩頭在外”的業務布局到湘瓊先進制造業共建產業園,幫助企業提升國際市場競爭力。海南則借助湖南的產業和技術優勢,在園區落地一批產業項目,將有效推動海南制造業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