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成都10月14日電 (記者 賀劭清)最快56秒即可產出下線一輛新車、機器視覺檢測系統將質量控制前移、新一代工業機器人繁忙工作……近日,中新網記者隨“萬千氣象看四川”四季度集中采訪活動走進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的生產車間。這家于2009年5月成立的汽車工廠,目前正迎來智能化升級的重要時刻。
13日,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生產車間,工人們正緊張工作。 記者 王磊 攝據了解,汽車產業是成都的支柱產業之一。除一汽大眾之外,目前成都集聚一汽豐田、沃爾沃、中植一客等整車制造企業,擁有中創新航、億緯鋰能等新汽車配套企業,以及博世底盤等560余家零部件配套企業。2025年1月至5月,成都市汽車產業整體呈現穩中向好發展態勢,全市汽車產業實現營業收入626.7億元,同比增長21.1%,汽車總產量達34萬輛,同比增長29.4%。
為推動成都車企智能轉型,今年8月,成都經開區管委會、中國一汽集團、大眾汽車集團(中國)公司共同簽署捷達事業發展合作協議,以汽車產業智能化電動化發展變革為契機,攜手在成都打造覆蓋“研產供銷”全價值鏈業務布局的汽車企業。
“我們正以生產線大規模設備更新為核心抓手,通過實質性投資推動制造體系向智能化、數字化和柔性化全面升級。”一汽-大眾成都分公司產品管理部SUV車型產品經理李果指著正在運行的產線介紹。李果表示,該企業大規模引入新一代工業機器人,替代人工或老舊設備,顯著提升焊接、涂膠等工藝的精度與一致性;同時,引入機器視覺檢測系統,實現對車身尺寸、漆面質量的全自動、高精度在線檢測,將質量控制前移。這些設備更新項目直接提升了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是“促投資”立竿見影的關鍵領域。
從智能化的汽車工廠,到機器轟鳴的在建工地,當前成都各個項目建設現場涌動著實干快干的建設熱潮。數據顯示,今年1月至8月,成都市引進重大產業化項目573個,外商直接投資規模居中西部城市第一。眼下正值沖刺四季度的關鍵節點,這座城市正以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體項目,奮力書寫高質量發展的鮮活答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