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烏蘭察布10月14日電 題:“中國薯都”烏蘭察布300萬畝馬鈴薯喜迎豐收
中新網記者張林虎
金秋十月,“中國薯都”烏蘭察布迎來馬鈴薯(當地稱“土豆”)集中采收的高峰,300萬畝農田里的忙碌景象,標志著收獲已接近完成。
近年來,當地通過訂單農業穩市場、科技創新提效益、延伸鏈條增價值,成功將小土豆打造成支撐地方發展、鼓足農民腰包的大產業。
圖為剛收獲的馬鈴薯。 張蜀雁 攝訂單種植穩收益
在察右前旗鑫悅馬鈴薯種植基地,農機來回穿梭翻地,金黃的薯塊從土里翻滾而出。據悉,今年合作社提前與薯都凱達公司簽訂種植合同,并流轉2000多畝土地開展訂單種植,從種植到收獲都有明確保障。這幾天,每天都有200多名周邊村民在基地務工,他們既能拿到土地流轉租金,又能通過務工掙到薪金。
“家門口撿土豆,每天能收入兩三百元錢,不用跑遠路,還能照顧家里。”察右前旗全勝局村村民張世軍說,往年自家種幾畝地,產量和銷路都沒保障,現在跟著基地干,收入穩定多了。
同樣受益于訂單種植的還有四子王旗種植戶馮建明。他今年種了1800畝“大西洋”馬鈴薯,預計畝產3.8噸,將以每噸1650元的價格通過訂單銷售,用于加工薯片和薯條。
“算下來今年能收入180萬元,比以前人工種植時掙得更多,還更輕松。”馮建明說,這幾年把大田的“耕、種、防、收”全交給專業農事服務公司,自己省心不少。
圖為優質種薯集中采收。 察右后旗融媒體中心供圖良種良法助豐收
在四子王旗鄭家灘行政村梁蓋自然村,8臺大型機械正協同作業。馬鈴薯收獲機駛過田間,一壟壟馬鈴薯被翻出地面,薯塊落地時幾乎沒有碰撞損傷。
“你看這收獲機,機身尾部離地面近,明薯率高還不破皮,撿起來特別方便。”九方現代農事服務四子王旗有限公司負責人劉福俊拿著剛收獲的馬鈴薯,向種植戶介紹機械作業的優勢。
科技賦能不僅體現在機械化作業上,更滲透到種薯培育的各個環節。2025年,烏蘭察布通過“太空育種”“基因編輯”技術,使馬鈴薯產量顯著提升,畝產較往年提高15%。
在察右后旗何家地村的馬鈴薯種薯繁育科技示范園大棚里,首批優質種薯正集中采收。在后旗紅“超級微型薯”棚內,個個幼苗青翠挺拔、長勢喜人,2600株“微型薯”正沐浴著適宜的溫光環境茁壯成長,預計年產微型薯7萬粒,將為當地馬鈴薯產業提供核心種源支撐。
示范園全面采用精準滴灌、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等先進技術,同時搭建了標準化種薯繁育大棚,從種源篩選、育苗、生長監測到采收全程實現科學化管控,保障了種薯的品質與產量。
圖為全自動化清洗車間。 張蜀雁 攝全鏈發展拓市場
烏蘭察布不僅注重馬鈴薯的種植和采收,更在產業鏈延伸和市場拓展上下足功夫。
在內蒙古民豐種業大土城農場,現代化收獲機來回作業,外觀飽滿的鮮薯不斷涌出壟溝,工人們忙著分揀裝車。
“今年雨水充足,我們分布在烏蘭察布7個農場的馬鈴薯畝產均達7000多斤。”農場經理杜軍介紹,民豐種業是集育種、種植、深加工于一體的全產業鏈企業,目前擁有5萬畝現代化農場、11萬噸智能倉儲庫,還與多家國際企業建立訂單合作,2023年實現內蒙古加工薯出口零的突破,2025年預計出口“大西洋”馬鈴薯3萬噸以上。
四子王旗的馬鈴薯銷售同樣多元。據悉,今年全旗馬鈴薯預計總產量達80萬噸,外銷量約48萬噸,當地加工約24萬噸,形成“加工+鮮銷+倉儲”的銷售格局。
“四子王旗的土壤、氣候和光照都特別適宜種馬鈴薯,這里產出的薯塊質地好,我們已經在這回收近8年了。”秦皇島麥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高瑞春說。
如今,烏蘭察布的馬鈴薯已從百姓餐桌上的主食,變成撬動區域經濟發展的支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