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0月12日電(記者 李姝徵 康玉湛)第37次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12日召開。作為“洋高參”的一員,全球手術機器人領軍企業直觀醫療(Intuitive Surgical)全球董事會主席蓋瑞·古薩特(Gary S. Guthart)在接受中新網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中國不僅是一片廣闊的市場,更能為醫療科技突破提供強勁動力。
全球手術機器人領軍企業直觀醫療(Intuitive Surgical)全球董事會主席蓋瑞·古薩特(Gary S. Guthart)在第37次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期間接受了中新網記者獨家專訪。受訪者供圖談及深耕中國,古薩特提到了2017年——這一年,直觀醫療與上海復星醫藥在浦東正式合資成立直觀復星,在他看來,這場合作并非簡單的商業布局,而是“技術與本土資源的精準對接”。
2024年6月,直觀復星總部產業基地在浦東正式投入使用。這座總投資約7億元人民幣的產業基地,不僅是直觀醫療在亞太地區最大的研發、生產、培訓、服務一體化中心,更成為直觀復星本土化戰略的“里程碑”。
更令人矚目的是技術國產化的加速推進。依托進博會“展品變商品”的平臺優勢,2023年6月,第四代達芬奇手術機器人(胸腹腔內窺鏡手術控制系統)獲國家藥監局國產醫療器械注冊證,當年即實現量產;2024年3月,用于肺癌早期精準診斷的“Ion支氣管導航操作控制系統”順利獲批,同年7月正式上市。中國成為了該系統在亞太的首個獲取上市國家。
在古薩特看來,優質的醫療科技生態,需要強化三重聯動——醫院與數據系統的深度整合、中外企業的高效協作、供應鏈各環節的緊密銜接。“上海市政府在為先進醫療技術打造強勁經濟環境與營商環境方面,展現出了前瞻性思維。”古薩特表示。
今年9月15日,上海發布了《上海市促進高端醫療器械產業全鏈條發展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方案》明確將腹腔鏡手術機器人列為重點發展領域,而直觀醫療的技術布局與產品研發正深度契合這一方向。
作為手術機器人領域的開拓者,古薩特表示該行業正處于“技術融合的拐點”。在他看來,未來30年醫療科技將實現“翻倍式突破”,核心驅動力來自三大方向:一是高精度手術工具的持續迭代,二是人工智能(AI)與云計算賦能的遠程醫療培訓體系,三是跨醫院數據整合優化的診療方案。
圖為直觀復星總部產業基地。受訪者供圖在第37次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上,古薩特也為上海建言獻策:一是政策試點數字手術技術,促進數據、AI與手術機器人融合;二是助力上海打造國際級手術機器人卓越中心,協同中外企業構建全球標桿;三是建議制定相關目標時,借國際醫療框架來指導數字健康技術的決策,更好地平衡病患療效和體驗、醫護體驗、醫療總成本以及創新解決方案的可及性。
“我們追求的是人機協同的精準醫療——讓AI減輕醫護負擔,讓機器人提升治療效果,最終實現更高質量、更可及的醫療服務。”古薩特透露,企業正加大AI與機器學習的研發投入,而兼具AI技術優勢與醫療產業基礎的上海,正是實現這一愿景的理想平臺。
對于許多跨國企業而言,投資中國市場不是“選擇題”,而是“必答題”。
“這里有頂尖人才攻克技術難題,有醫院與患者參與方案優化,更有完善的產業供應鏈支持。”古薩特表示,直觀醫療將持續扎根上海,借力城市創新優勢,為中國乃至全球的患者帶來更微創、更精準的醫療解決方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