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6點,59歲的王桂花在一片“花海”中,開始了一天的勞作。
這個1.3萬平方米的鮮花溫室中,種滿了各色玫瑰:法國玫昂紅、荷蘭氣場玫瑰、英國伊麗莎白……王桂花像往常一樣,和工友們在一排排玫瑰叢中穿行,觀察著玫瑰們的生長情況,然后選擇哪些花應該把枝條壓低,哪些花應該把兩側的小芽摘掉,哪些花已經成熟。隨著手中剪刀的“咔嗒”聲不斷響起,一枝枝玫瑰,在她的臂彎里越摞越高。
接下來,這些玫瑰花被放進周轉桶,運送至鮮切花加工車間。車間里,每天有上萬只不同品種的玫瑰,經過打刺、分級、包裝后,被送往全國各地的消費者手中。
大奎山項目鮮切花加工車間(李太源 攝)這個玫瑰溫室位于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大奎山的一片廢棄礦區。2022年之前,這里還是一片堆滿碎石的荒地,如今,一座溫室大棚里,開滿了五顏六色的鮮花。
對于大奎山的這一變化,業內人士如此形容:老樹發新芽。而這背后,正是淄川在走出礦產開采的輝煌后,通過廢棄礦坑再利用,尋求資源枯竭轉型的一次嘗試。
從單一采礦到多點開花
如果將大奎山這些變化歸結為一個詞,那就是多能互補。多能,指的是大奎山礦區依托自身地勢、光照等條件,建設的多種能源設施。
首先是農光互補電站。除了鮮花點綴,大奎山還“長”出了一排排光伏板,不斷將太陽能轉換成綠色電力。光伏板下的閑置土地,用于農作物種植,由此形成“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的農光互補模式。
大奎山項目農光互補電站(項目方供圖)大奎山農光互補電站項目分兩期建設,總投資約3000萬元,年發電量約為1300萬千瓦時。2025年3月,項目一期完工,已實現光伏裝機2.6兆瓦。項目二期將建設8.7兆瓦光伏電站,預計年底完工。
山坡上還“鑲嵌”著兩座水庫。上水庫為人工開鑿,庫容16萬立方米,下水庫為已關閉的煤礦采空區坑道,庫容5000立方米。二者利用坑道集水作為水源,及一百六十五米的高度落差,建設抽水蓄能電站。
大奎山項目抽水蓄能電站(項目方供圖)為確保該電站建設的安全性和運行穩定性,項目前期建設了100千瓦試驗機組,未來將在試驗機組安全穩定運行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容,裝機容量將達到12兆瓦×4小時,年發電量約20萬千瓦時。
除了發電,這些礦井水的溫度常年維持在15℃左右,配套1.5MW水源熱泵系統,每年可以為大奎山項目1.3萬平方米溫室大棚提供礦井水余熱3.3萬GJ。目前礦井水余熱只應用到溫室大棚中,后期將研究為金城醫藥生產供熱。
農光互補電站、廢舊礦井抽水蓄能電站、智慧熱泵站,這些能源設施構建起綠色發展的基礎,再加上智慧鮮花溫室等耗能設施,大奎山礦區形成了“能源+產業”一體化發展的綜合體。
從前期調研,到項目正式建成,能源基金會低碳城市高級項目主管林微微已經來過大奎山很多次。在她看來,大奎山項目是一個典型的綜合性解決方案,涉及綠色能源應用、產業發展、生態環保、公正轉型等要素。隨著“雙碳”目標推進,這種綜合性橫向工作會愈發重要。
構建能源與產業綜合體
多能互補各要素之間如何協同,是大奎山廢棄礦坑再利用能否成功的關鍵。
按照規劃,大奎山農光互補電站年發電量約1300萬千瓦時,抽水蓄能電站正式運行后,年發電量約20萬千瓦時。這些清潔電力去向何處?
為促進大奎山新能源就地消納,淄川區引進以鮮花為主的高端設施農業。鮮花溫室項目一期年用電量139萬千瓦時,隨著建設規模達到11.3萬平方米,園區鮮花產業年耗電量將達到1200萬千瓦時。
農光互補電站項目二期綠電主要為鮮花溫室供電,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年發電量約為1000萬千瓦時,約占鮮花產業總耗電量的80%,可以達到近零碳鮮花產業園的建設目標。按照目前的能源配置,項目一期光伏電上網年收益30萬元,但后期隨著溫室規模擴大,鮮花生產用電量增加,上網收益將逐步減少。
金城醫藥也是園區內的用電大戶,2024年用電量約為4000萬千瓦時,全部來源于外購。根據能源供應方案,規劃通過光伏電站每年為金城醫藥輸送光伏電力595萬千瓦時,為企業節省電費113萬元。
除了清潔電力,礦井水的余熱資源配套水源熱泵,可以向鮮花溫室供冷、供熱,讓溫室的濕度范圍保持在50%至70%之間,溫度保持在20-35℃之間,維持恒溫恒濕狀態。在這個過程中產生的能源消耗,主要是礦井水熱泵的運行耗電,年耗電量160萬度左右。
同時,鮮花生長過程中水分容易流失,需要充足的灌溉補水。這些礦井水資源通過生態治理后,可以為鮮花水肥一體化設施提供補水,同時也促進了礦井水生態修復。
大奎山項目溫室大棚(李太源 攝)能源與產業形成了聯動,產業與產業之間也互相反哺。
通過“碳捕集”技術,對周邊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對較高的企業,進行相關技術改造,將以往排入大氣的二氧化碳收集起來,用作植物生長的肥料,可以使鮮花生長周期縮短15%~20%。
鮮花種植也帶動了配套產業發展,如鮮花深加工為代表的第二產業,以及電商直播、冷鏈物流、農文旅結合為代表的第三產業。
“能源是基礎,產業是目的。”山東減碳新能源有限公司負責人劉振平說。由此,在大奎山多能互補產業園,能源與產業形成一體化發展閉環。
老樹發新芽
“老樹發新芽”,是各方反復提及的一個詞。
一方面,從大奎山多能互補項目中,可以看到多種創新。
例如,創新了農光互補模式,在“板上發電,板下種植”的基礎上,將綠電資源用于農業生產,讓能源與產業實現協同發展。
同時,利用廢棄礦井,開發制造國內首臺分布式廢棄礦井抽水蓄能電站。這個實踐在國內是一個先例,可以為煤礦資源枯竭城市的能源轉型發展提供經驗借鑒。
大奎山項目溫室大棚中的鮮花(李太源 攝)另一方面,該項目也為大奎山帶來了多重效益。
淄川區現存195處閉坑礦井及64處廢棄礦山,涉及工礦用地和未利用地3.4萬余畝。這些礦井及礦山無法直接利用、治理難度大、生態修復成本高,2016年全面關停后,沒有給當地帶來正面的經濟收益。
大奎山多能互補項目充分利用采煤沉陷地、閉坑礦井、廢棄礦山,建設“高端設施農業+農光互補電站+廢舊礦井抽水蓄能電站+礦井水綜合利用系統”的集約化綜合體,帶來多重效益。
目前,項目投資主要集中在光伏電站、鮮花溫室、抽水蓄能電站等方面,預計總投資超過3.9億元。若光伏發電全額自我消納,產業園整體投資回收期7年左右,年投資回報率超過16%。
同時,項目一期鮮花溫室可提供30個就業崗位,未來園區11.3萬平方米溫室建成后,總就業崗位將達200個。這些崗位門檻較低,僅需短期培訓即可上崗,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再就業機會。
不僅如此,該項目還計劃投資1200萬元實施系統化生態修復工程,重點治理600畝長期撂荒的廢棄土地,預計每年可為地方政府節約生態修復治理費用100萬元以上。
大奎山項目山坡上種植的鮮花(李太源 攝)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發展和改革局黨組書記、局長張寧表示,淄川的能源生產、用能情況,是山東省能源現狀的一個縮影。大奎山擁有豐富的礦井水資源和地熱資源,在探索“多能互補+產業融合發展”新模式上具備基礎條件。
“系統性解決了廢棄礦坑轉型中的資源錯配、污染遺留、產業斷層問題,將生態包袱轉化為‘綠能+農業+文旅’復合資產。”山東省科學院生態研究所工程師單寶琦認為,該項目為資源枯竭城市提供了轉型樣板。
據悉,“十五五”期間,淄川將基于大奎山建設經驗,打造“新能源發展+產業招商”新模式。
“在嶺子鎮、羅村鎮、昆侖鎮等地方規劃建設60萬平方米鮮花溫室項目,同步建設80兆瓦‘光伏+’虛擬電廠項目、20兆瓦以上光伏電站。”張寧說。
(注:王桂花為化名)
文:孫忠一、譚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