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太原市北部的太原鋼鐵集團,曾經是“排污大戶”。如今走進太鋼廠區,不見滾滾煙塵,不聞機器轟鳴,取而代之的是屋頂的光伏板與穿梭的電動重卡,這座“都市鋼廠”已經涅槃重生。
太鋼的轉型,折射出一個傳統能源大省的涅槃之路。山西,這片曾為共和國貢獻“溫暖和光明”的土地,如何在新發展理念下煥發新生?答案,不僅寫在太鋼的清澈廠區里,更映照在三晉大地日益增多的湛藍天空中。
面對資源型地區轉型的時代課題,山西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在扛牢能源保供責任的同時,堅定推進能源革命,成效顯著。這抹奮斗出來的“山西藍”,早已超越氣象意義上的晴好,成為這片土地邁向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宣言。
一場發展理念的深刻革命
首先看一組數據:2024年,山西省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4.30,同比下降4.4%,實現七年連續下降;優良天數比例為74.2%,同比提升2.9個百分點。PM2.5平均濃度達到36微克/立方米,與2023年相比下降了2.7%,已經連續四年每年下降1微克。PM10平均濃度達到69微克/立方米,與2023年相比下降了6.8%,首次達到國家二級標準。SO₂平均濃度達到10微克/立方米,與2023年相比下降了16.7%。NO₂平均濃度達到28微克/立方米,與2023年相比下降了9.7%。
這組數據來自2024年山西省生態環境質量狀況新聞發布會。和抽象的數字相比,群眾的感受可能更為具體。對于太原市民而言,曾經代表工業污染的太鋼上空如今也常見藍天白云,這種對比尤為強烈;而在整個山西,人們這幾年最直觀的感受,是以往秋冬季節常有的“煤煙味”消失了,朋友圈里“曬藍天”也從一種驚喜逐漸變成了日常。
從“盼藍天”到“常態藍”,這一轉變標志著山西發展路徑的根本性調整。回首來路,山西曾長期面臨一系列復合型生態挑戰:采空區塌陷、地下水超采與污染、工業排放導致的大氣污染、煤矸石等固廢堆積問題相互交織,嚴重制約著可持續發展。
一場能源結構的戰略性調整
面對“硬骨頭”,山西攻堅克難,錨定構建新型能源體系目標,雙軌并進保障安全穩定供應與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將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向縱深推進,全面掀起一場綠色革命。
深入推動節能降碳。“十四五”前三年,山西能耗強度累計下降10.9%,完成“十四五”目標進度73.7%,按新考核口徑,完成目標進度的116%,處于全國第一梯隊。煤炭消費保持低速增長,重點區域整體實現負增長。截至2024年11月底,累計完成煤電機組“三改聯動”7171萬千瓦,度電煤耗由325克降至311克;11個市全部完成國家清潔取暖試點任務,累計改造691.52萬戶,年減散煤超600萬噸;建成公共充電樁約9萬臺,在北方省份率先實現鄉鎮全覆蓋。
全面提升供給質效。面對復雜供應局面,山西堅決履行能源保供責任,清潔能源發展堅定有力,風電光伏裝機占比超49%。
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山西堅持創新驅動,與清華大學共建清潔能源研究院等平臺。產業鏈現代化水平提升,具備陸上6兆瓦、海上10兆瓦風機及核心部件制造能力,全釩液流電池智能化生產,全氟離子膜國產化替代,光伏產業鏈初步形成。虛擬電廠、獨立儲能等新業態加快參與電力市場。
穩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山西建成“中長期+現貨+輔助服務”“省內+省間”協調的電力市場體系,電力現貨市場全國首個正式運行。積極融入全國統一電力市場,構建“1+1+N”規則體系,交易規模擴至1800億千瓦時。推動綠電優勢與產業融合,出臺綠電就地轉化方案,探索綠電直連、綠電園區示范。創新合同能源管理,確定稷山縣為整縣節能降碳改造試點,提升節能管理能力。
這一系列轉型的成效,最終體現在千千萬萬市場主體上。以太鋼為例,其通過機組節能改造、投運電動重卡、利用廠房屋頂發展光伏等具體行動,正是山西將節能降碳、提升能效的省級藍圖轉化為企業實踐的生動寫照。由此,山西不僅夯實了能源保供的“壓艙石”地位,更在綠色、智能、高效的發展道路上邁出了堅實步伐,為生態環境的根本改善提供了源頭活水。
一種可感可及的綠色福祉
如今,綠色轉型的足跡,遍布三晉大地。在太原,太鋼廠區屋頂鋪上了光伏板,傳統鋼城悄然擁抱綠電;在晉城,礦區廢棄巷道中正在規劃建設的抽水蓄能電站,讓“地下廢墟”變為“能源糧倉”;在呂梁,氫能產業嶄露頭角,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而隨著能源結構優化和污染治理的深入推進,生態改善的成果正轉化為人民群眾可感可及的綠色福祉。這種福祉,對于太鋼周邊的居民而言,是開窗即享的清新空氣,是敢于在廠區旁公園安心散步跑步的底氣;而放眼全省,空氣質量的改善則直觀地體現在日益增多的鍛煉人群上——從各地的公園濱河步道到清晨的汾河兩岸,隨處可見市民奔跑的身影,他們正暢快地呼吸著清新空氣,迎接健康生活。
轉變不僅發生在城市,也深入到了鄉村肌理。在山西省臨汾市安澤縣飛嶺村,2024年全面完成清潔取暖改造,132戶常住戶中100戶安裝空氣源熱泵,徹底告別散煤取暖。改造后,村內空氣質量顯著改善,PM2.5濃度大幅下降。這一轉變不僅提升了村民生活品質,還促進了鄉村旅游發展,成為臨汾市推動結構性減排、實現環境與經濟雙贏的生動實踐。
作為傳統能源大省,山西用實際行動證明:只要堅持綠色發展方向,完全能夠在高質量發展中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協同共進。
未來在綠色減碳的道路上,山西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很多挑戰要攻克。以更強的決心、更大的力度、更實的舉措,推動發展方式綠色轉型,筑牢生態屏障,持續為天際線增藍,為高質量發展添綠,讓藍天常駐、綠水長流、青山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