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走進柞水縣,牛背梁上云霧繚繞,乾佑河畔碧波蕩漾,金米村的木耳大棚鱗次櫛比,朱家灣的民宿里游人如織。
近年來,柞水縣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充分發揮生態與區位雙重優勢,先后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中國氣候宜居縣等多項“國字號”榮譽,成為西北地區首個國家環境健康管理試點縣,以一場深刻的“綠色革命”,生動詮釋了“兩山”理論的實踐偉力,交出一份生態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精彩答卷。
鐵腕護綠 守護秦嶺生態屏障
秦嶺和合南北,澤被天下,是我國的中央水塔,更是中華民族的生態脊梁。作為秦嶺腹地重要的生態功能區,柞水縣始終牢記“國之大者”,堅決扛起保護秦嶺的責任,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和久久為功的韌勁,織密秦嶺生態保護網絡。
柞水縣堅定不移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全面落實《陜西省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柞水縣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方案》,創新實施GDP、GEP雙考核雙評估機制,以責任“鏈條”層層擰緊環保“螺絲”,全力守護秦嶺寶貴生態資源。
依托秦嶺中段北麓柞水區域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恢復、森林質量提升等項目,柞水縣完成國土綠化3.6萬畝,構建324萬畝森林生態屏障,活立木蓄積量達到913.7萬立方米,實現縣域林地從淺綠向深綠的蝶變。
柞水縣始終保持生態環境執法高壓態勢,從嚴查處各類生態環境違法行為,堅持“查人查事”與“快查快處”聯動,創新搭建“天地空”一體化監測系統,打造“人工巡查+視頻監控”雙軌并行的監管模式,以數智賦能生態環境執法質效。近五年,累計立案查處環境違法案件101件,辦理生態損害賠償9起。
點綠成金 培育綠色動能
柞水縣積極探索“兩山”轉化路徑,助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走出一條具有柞水特色的綠色崛起之路。
走進小嶺鎮金米村,一排排木耳大棚在陽光下閃耀著銀光,孕育著致富的無限希望。近年來,柞水縣充分發揮生態優勢,設立專項資金扶持木耳產業,創新耳農“兩借兩還”模式,建成木耳大棚2917個,發展種植生產基地91個。柞水黑木耳榮獲國家“氣候好產品”稱號,“柞水木耳”品牌價值達53.23億元,位居全國第一。
秦嶺無閑草,柞水遍地寶。柞水縣依托秦嶺豐富的中藥材資源,通過盤活閑置土地、創新套種模式、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等方式,讓中藥材產業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綠色銀行”。如今,已初步形成“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矩陣,建成中藥材示范種植基地8個,年種植中藥材3萬多畝,帶動6000多戶群眾穩定增收。
位于牛背梁國家森林公園腳下的營盤鎮朱家灣村,堅持用“生態+”思路發展產業,讓荒山變景點、灘涂成樂園、舊貌換新顏,被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命名為“世界最佳旅游鄉村”,實現從“落后村”到“網紅村”的華麗蛻變,“秦嶺閨秀·康養柞水”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
綠惠民生 共享生態紅利
柞水縣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讓人民群眾在綠水青山中共享生態紅利。
藍天白云是最普惠的優質生態產品,柞水縣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縣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連續兩年位居全市第一,出境斷面水質穩定達到地表水Ⅱ類標準。今天的柞水,山川秀美,河流清澈,土壤肥沃,處處洋溢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
柞水縣還加快完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著力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的生態保護補償長效機制,高效籌措生態補償專項資金3500萬元,用于支持野生動植物保護、森林資源培育、生態護林員補助等關鍵領域,為綠水青山注入源源不斷的守護力量。
在世界環境日、全國生態日等重要節點,柞水縣積極開展政企共建聯建生態恢復治理、生態環保攝影展、環保設施公眾開放、生態環境志愿服務等系列主題活動,聯動各級媒體平臺,累計刊發宣傳稿件信息1573篇,全民共建共享的生態文明新風尚逐步形成。
巍巍秦嶺,見證著柞水兒女守護綠水青山的赤子之心;潺潺溪流,吟唱著點綠成金、富民強縣的動人樂章。在新時代的征程上,柞水持續在綠水青山中尋找“致富密碼”,書寫富民強縣的華麗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