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記者 肖 云 通訊員 溫少敏)今年以來,洛南縣始終將穩就業、促增收作為核心任務,通過健全幫扶體系、拓寬就業渠道、強化技能賦能、深化區域協作、落實政策保障等系列舉措,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就業服務體系,穩穩托住了民生“基本盤”。
健全幫扶體系,夯實就業工作根基。創新開展“就業幫扶到農戶”行動,構建起“人社局牽頭+科級領導包抓鎮(街道)+業務干部包聯企業”的三級包抓體系,組建工作專班定期研判就業形勢,精準制定幫扶計劃。以“到群眾中去”實踐活動為依托,深入農戶及用工企業開展“一對一”摸排,詳細了解企業用工需求及登記勞動力技能水平、就業意愿、崗位需求等信息,建立動態更新的就業信息臺賬,確保幫扶工作靶向發力、不留死角。同時,在16個鎮(街道)搭建就業服務驛站,打造“15分鐘就業服務圈”,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崗位推薦、政策咨詢等服務,從機制上筑牢就業保障防線。
拓寬就業渠道,構建“內外聯動”格局。針對“就業難”與“用工荒”并存的結構性矛盾,不遺余力拓寬就業路徑。在本地崗位挖掘上,常態化對接市縣重點企業、產業園區及在建工程項目,截至9月底,累計收集用工需求8000余個,今年累計舉辦“春風行動”等各類招聘活動46場次,提供就業崗位1.8萬余個,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7.52萬人,實現城鎮新增就業2488人,累計建設認定社區工廠和幫扶基地72個,就地就近吸納安置群眾就業2700余人;在轉移就業上,深化蘇陜勞務協作,成立寧洛勞務協作專班,截至9月底,洛南“點對點”累計向江蘇等地輸送務工人員2200余人。
強化技能賦能,培育特色就業品牌。聯合19家職業技能培訓機構,深入村組摸排培訓意愿,針對性開設草編、手工面點、豆藝制作、家政服務、叉車操作等20余個實用專業,截至9月底,全縣累計開展技能培訓95期,培訓各類技能人才3700余人次。深挖地方文化與產業優勢,培育“洛南草編工”“洛南豆藝匠人”“洛南核桃加工藝人”3個縣級勞務品牌,其中洛南縣巧手工藝品有限公司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輻射帶動當地剩余勞動力5000余人就業,年銷售收入達5200余萬元,獲評全國非遺就業工坊典型案例。
深化政策保障,優化就業服務生態。將政策落實作為穩就業的重要支撐,制定細化穩就業促增收30條措施,簡化補貼申領流程。截至目前,全縣累計發放各類就業創業補貼2700余萬元,安置未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210人,發放創業擔保貸款3145萬元,帶動群眾就業1400余人。創新搭建“靈工邦”數智平臺,吸引5萬名靈活就業人員、500余家用工主體注冊,實現求職與用工的無縫對接。同時建立勞動爭議快速反應機制,截至9月底,累計受理群眾來信來訪620余人次,為820余名農民工追回勞動報酬1400萬元,切實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