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1日,作為國內首部規定包括辦公場所在內的室內公共場所全面禁煙的地方性法規《哈爾濱市防止二手煙草煙霧危害條例》正式實施,至今已滿一年。這部被譽為“為世界發展中國家提供黃金樣本”的法規給哈爾濱市的控煙工作帶來了哪些變化?執行中遇到了哪些困難?今后控煙工作將有何突破?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實地采訪。
從行政推動轉變為依法防煙
“哈爾濱早在1996年就有防煙條例,但執行效果不太好。從去年5月31日開始,防煙行動發生了質的變化,從行政推動轉變為依法防煙。”哈爾濱市控煙辦主任張敬東說。
“從國際防煙經驗看,實現有效防煙,一是政府要有決心,二是要有一部規范的法律,三是全社會共同參與。”張敬東介紹,哈爾濱市一年來控煙最大的成績就是形成了一套組織網絡、一套執法網絡和無煙場所網絡。“防止二手煙草煙霧危害工作領導小組”由主管副市長擔任組長,各區政府和相關執法部門也組建了專項工作機構。一年來,市防煙辦共下發11個防煙方案,市衛生局、市交通局、市文新局、市網安支隊、市消防支隊等執法部門把防煙作為一種工作常態,定期到所轄區域進行檢查指導。
各類媒體不惜版面和時段播放控煙公益廣告,幾乎每個公共場所都設有控煙海報和溫馨提示,在全國率先推出12320防煙監督舉報投訴電話。《條例》實施一年來,曾經煙霧繚繞的冰城,空氣清新了許多。
部分公共場所還有人吸煙,但呈下降趨勢
“《條例》實施一年來,最明顯的變化是防控二手煙的觀念深入人心,這是哈爾濱在控煙上取得的重大進步。”張敬東說。
今年1月至5月,哈爾濱市對餐飲、學校、醫療機構等185家室內公共場所355個點位二手煙殘余情況分三次進行了PM2.5監測。結果顯示,各公共場所監測均值逐次下降,合格率逐次上升,其中餐飲大廳首次檢測合格率僅為9%,而第三次檢測合格率上升到80%。
雖然室內無煙環境創建整體效果顯著,但并不排除部分“死角”的存在。在南崗區嵩山路的一家小餐廳內,墻面上懸掛著“關愛生命遠離煙草”的提示和“室內禁止吸煙”的海報,但還是有不自覺的食客點起香煙。當記者問負責清理工作的服務員為何不勸阻時,服務員表示,客人沒說話,老板沒說話,誰愿意惹這個麻煩?
在哈爾濱市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記者看到,無論是室內還是室外,隨處可見散落在地的煙頭。在該院門診樓的出口位置,懸掛著醒目的“禁止吸煙”和“無煙醫院”標志,但仍有不少煙民在吞云吐霧,而不遠處的一個角落就是該院的“吸煙區”。
“吸煙是一種多年形成的不良習慣,戒煙也需要一定的過程,3—5年的時間才可能轉變。”張敬東說,雖然部分公共場所還有人吸煙,但這種現象在呈下降趨勢。
下一步將把控煙納入政府部門績效考核
在今年國際冰雪節期間,哈爾濱“冰雪大世界”園區內的冰雕煙草廣告,一度引起社會強烈關注。哈爾濱控煙辦協調旅游局、國資委等部門于1月9日將煙草廣告拆除,這成為哈爾濱市控煙歷史上具有標志意義的事件。
“哈爾濱機場進入安檢前的環節,已經實現了室內全面無煙,吸煙的人都在候機樓前的室外吸煙點吸煙。現在,經過安檢后的候機區,還設有吸煙室,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是我們未來的工作方向。”張敬東認為,哈爾濱控煙工作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得到全社會的理解和支持,“讓大家都能站出來對室內公共場所的吸煙行為說‘不’”。
據了解,哈爾濱下一步將把控煙納入績效考核,建立行政問責、重點工作督辦等制度。在有代表性的公共場所建立監測點,并定期發布監測結果,同時建立全面的防煙監督評價體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