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十三五”經濟社會發展亮點回眸之一
本報記者汪锳
“2020年收入還不錯,僅是3頭豬就賣了1萬多塊,可以開心的過個年了。”1月28日,商南縣荊家河村四組村民陳又宏高興地告訴記者,去年,駐村干部鼓勵他發展家庭養殖,沒想到喂養的幾頭土豬還沒等到年關宰殺,冬月底就被賣家直接上門收購走了。
陳又宏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腿腳骨折、行動不便,妻子患有慢病,2016年他們一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靠著國家脫貧攻堅的好政策和駐村工作隊的大力幫扶,2019年順利脫貧,家里的收入從2016年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2020年的3萬多元。“得虧趕上了好時代,享受到了利好政策,還有幫扶干部的幫忙,我家才有今天的好日子。”陳又宏說,過完年,他想把圈舍擴大,來年再多養幾頭豬。
像陳又宏這樣依靠黨的好政策和各級干部的幫扶,憑借自身的努力,摘掉窮帽子的生動脫貧事例,“十三五”期間,在我市決戰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上隨處可見。產業帶動、易地搬遷、健康扶貧、社會救助兜底……一戶戶貧困家庭氣象一新,一座座貧困村脫貧摘帽,一個個貧困縣退出序列,折射出商洛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堅定信念和有力舉措。
攻克深度貧困堡壘,是商洛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完成的任務。五年來,全市上下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和黨中央決策部署,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作為頭等大事牢牢抓在手上,以最大的決心、最實的舉措、最嚴的標準、最有力的行動,徹底解決了區域性整體貧困的難題,走出一條具有商洛特色的脫貧攻堅之路。
嚴把脫貧標準“摘窮帽”。五年來,我市深入實施“安居工程”,扎實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在安置點周邊同步配建產業園區、扶貧車間、社區工廠,確保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脫貧致富”;全面實施危房改造,實現居有所安;嚴格落實控輟保學“七長責任制”,貧困學生教育資助實現全覆蓋,義務教育階段無一人因貧輟學;建立“基本醫保+大病保險+民政救助+政府專項救助+其他方式”的保障體系,基本醫療和大病保險參保率達到100%;將符合低保條件的貧困戶全部納入低保范圍,全面提高農村特困供養標準,做到應保盡保、不落一人;解決33.89萬人安全飲水問題,對供水設施進行提升改造,開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量化賦權”改革,建立歸屬清晰、責權明確、流轉順暢的農村供水工程產權制度。
突出產業就業“鼓錢袋”。五年來,我市堅持把發展產業作為治本之策,用好“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金字招牌,發展形成菌果藥畜茶特色扶貧產業體系,特色農業、光伏扶貧、旅游扶貧、電商扶貧等模式同步開花,木耳產業被習近平總書記點贊為“小木耳、大產業”,“三帶一創”產業精準扶貧模式受到中省領導肯定并在全省推廣;全市2506個經營主體參與產業脫貧,實現總收入9.92億元,戶均產業收入6551元;大力實施消費扶貧,探索出產業發展驅動、資產經營驅動、資本投資驅動、公共服務驅動型等發展模式,實現貧困村集體經濟組織全覆蓋,1136個村集體實現經營收益。同時,綜合崗位開發、勞務協作、技能培訓、就業服務、成立勞務合作組織等多種措施,千方百計拓寬渠道,實現穩定就業25.9萬人。
強化扶志扶智“富腦袋”。五年來,全市上下大力實施精神脫貧“四扶五風六化”專項行動,整合各級各類培訓資源,興辦農民講習所,組織技術專家開展“直播課堂”指導培訓貧困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累計指導培訓群眾51.59萬人次;舉辦先進事跡報告會、“脫貧攻堅在行動”文藝匯演等,定期評選表彰致富先進典型,實行貧困戶脫貧激勵措施,設立愛心超市,開展移風易俗專項整治,開展貧困戶評星定級,弘揚社會新風,實現了物質脫貧和精神脫貧雙提升、兩促進。“扶貧脫貧互講互評”活動,被國務院扶貧辦評為脫貧攻堅典型案例。
健全長效機制“利長遠”。我市堅持一手抓減貧任務完成,一手抓脫貧成果鞏固,實行“一戶一策”“一人一法”,量身定制幫扶措施,一對一開展精準幫扶,全力沖刺年度減貧任務。制定出臺《商洛市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建立防止返貧機制的實施意見》《關于加強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管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助推鄉村振興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形成農村公共基礎設施“353”管理機制,有效解決了“重建輕管、權責分離”的問題,進一步鞏固了脫貧成果。
強化駐村幫扶“助農富”。全市先后選配第一書記1233人,工作隊員4563人,5.5萬名干部開展結對幫扶,全面落實駐村工作制度,規范“四支隊伍”的日常管理,確保干部既駐村,更駐心,全身心地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強化科技扶貧,選派“三區人才”650名、科技特派員1472名深入200多個產業基地和50多個龍頭企業,以科技人才為主體的“三聯三幫三帶”科技扶貧“商洛模式”在全國推廣。
堅持黨建領航“把方向”。探索推行“黨支部+‘三變’改革+集體經濟+貧困戶”黨建領航脫貧攻堅模式,充分發揮村黨組織的堡壘作用,鼓勵支持黨員帶頭創辦領辦合作社、致富項目,促進黨建與脫貧攻堅深度融合。開展“黨旗引領脫貧路”主題實踐活動,實施堡壘強基、頭雁培育、先鋒引領、聚力攻堅“四大行動”,實現了黨建與脫貧攻堅的有機融合,經驗做法編入《2019漢江流域組織工作優秀案例》。
構筑脫貧攻堅“大格局”。搶抓寧商扶貧協作機遇,建立“1+8+X”對接合作機制,爭取蘇陜扶貧協作資金、技術、人才幫扶,引導東部地區企業來商投資,促進“商產入寧”,完善勞務輸出對接機制,幫助貧困人口到江蘇結對地區就業。利用國企合力團、校地合作、醫療資源下沉的優勢,積極與“三大幫扶體系”深入合作。最大限度動員各級工會、團組織、婦聯、工商聯以及其他社會組織,積極參與脫貧攻堅工作。持續實施“扶貧+”“+扶貧”等諸如旅游扶貧、電商扶貧、光伏扶貧、消費扶貧等多種模式,著力構建“大扶貧”格局。
“十四五”發展藍圖已經繪就。站在新的起點上,我市將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砥礪奮進,真抓實干,沿著全面小康的康莊大道,推動經濟社會向更高質量、更高層次邁進,為全市人民創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