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第五個國家扶貧日之際
本報記者 汪锳
近年來,我市上下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脫貧攻堅的決策部署,把脫貧攻堅作為最嚴肅的政治任務、最重大的民生工程,最難得的發展機遇、最徹底的作風轉變,始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全力以赴攻克深度貧困堡壘。2016-2017年,全市累計脫貧15.9萬人、退出貧困村53個,貧困發生率由2015年底的35.3%下降到2017年底的24.5%。
今年以來,全市緊盯21.1萬貧困人口脫貧、388個貧困村退出、鎮安縣整體摘帽的年度減貧任務,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結果導向,不斷夯實責任、創新舉措、強化督導,脫貧攻堅工作推進有力,富有成效。
產業扶貧拓寬增收致富門路
特色產業持續壯大,打造現代農業園區和特色產業小鎮,建設產業脫貧示范點34個,全市規劃建設古城玫瑰、棣花文旅、西川木耳等特色小鎮14個,“4+X”特色扶貧產業體系初步形成,累計發展食用菌1.62億袋、烤煙8.7萬畝、狝猴桃5500畝、中藥材32.48萬畝;新建核桃良種示范園5.037萬畝、茶園3.36萬畝;養殖生豬249.89萬頭、土雞114.76萬只、魚類338萬尾、蜜蜂4.52萬箱。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全市創建全國主食加工示范企業兩家,全國農產品加工示范合作社3家,規上企業58家,建設扶貧工廠98個,農產品加工業產值比達到1.7:1,有中長期產業扶持貧困戶占比達到122%。實現多產融合發展,完成光伏發電總裝機153兆瓦,發展鄉村旅游示范村57個、農家樂1056家,實現旅游收入159.67億元。持續深化“三帶一創”產業扶貧模式,有2995個經營主體參與產業脫貧,帶動6.95萬戶、21.78萬人發展特色產業,建立了利益聯結關系。
基礎設施建設補齊民生短板
堅持以圍繞補“短板”、挖“窮根”、促發展、惠民生的工作思路,壓茬推進基礎設施竣工投運。目前,安全飲水累計完成建設投資2.78億元,完工398處,完成388個貧困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任務,解決農村40.84萬人飲水安全問題,自來水普及率和集中供水率達到92.69%。按照“一縣一圖、一路一圖、一村一冊”的要求,制定了交通脫貧攻堅“作戰圖”和項目清單,按期完成了全市“油返砂”整治和深度貧困村集中居住30戶以上通組公路項目庫,目前,全市通村道路完成整治“油返砂”道路529條791.5公里,深度貧困村通村組路路基改造577.9公里,建成路面169.3公里。按照“因地制宜、統一規劃、適度超前、分步實施”原則,強力推進電力扶貧,目前全市所有行政村動力電已全部通達,所有農戶生活用電全部接通。
“兩房”建設提升群眾幸福指數
嚴格對標搬遷入住標準,對表脫貧驗收時限,通過加快項目建設進度、完善小區公共服務配套,精準人房對接、及時交付安置房鑰匙,鼓勵引導群眾實際入住等措施,補齊工作短板,補強工作弱項。圍繞“配套齊全、環境優美、保障脫貧、管理規范、秩序良好、群眾滿意”建設標準,積極開展宜居宜業“雙示范”社區創建工作。進一步加快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房建設進度,下硬茬推進配套設施建設,抽調業務骨干實地進行指導、研判,確保年度減貧計劃順利完成。目前,易地扶貧搬遷已達標23096戶89833人。危房改造實行兩條線、四個層級推進實施。一條線是住建行業,牽頭抓總、技術指導、督察督辦;一條線是各級政府,市上主導、縣區主體、鎮村主抓,市縣鎮村四級一體,財政、扶貧、發改、國土等部門協同,形成“層級到底、幅度到邊”的責任實施體系。按照“五個基本”質量要求做好竣工驗收,同時對D級新建超面積的不予竣工驗收,并嚴肅追責,規范資金兌付程序。目前,危房改造竣工15280戶,其中年度計劃脫貧6900戶危改戶已于8月底全部竣工驗收,并全部實際入住。
保障政策持續釋放惠民紅利
教育扶貧全面完善“普惠+特惠”“國家+地方+學校+社會”系列資助政策,累計下撥資助資金8999.54萬元,資助貧困學生12.84萬人次,暑期籌措貧困大學生資助資金3749.3萬元,資助8549人次,實現了全市各級各類建檔立卡貧困學生資助全覆蓋;對全市學生規模不足100人的貧困鎮村初中、小學和教學點核撥公用經費,解決貧困鎮村學校經費不足;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全面改薄”建設項目58個,為150所鎮以下學校購置計算機1000臺、教學設備500多套,貧困鎮村學校辦學條件得到了顯著改善。生態扶貧按月兌現5782名生態護林員工資2227萬元,人均增收3861元。兌現生態效益補償資金1883萬元,覆蓋貧困戶4.58萬戶,戶均增收411元。健康扶貧投入9230.2萬元全額資助貧困人口48.58萬人,貧困人口100%參加新農合和大病保險;投入4200萬元建設388個退出村標準化村衛生室,現已全部竣工并投入使用。建立“一站式”服務窗口163個,市域內醫療機構和7縣區新農合經辦全面實現了“一站式、一單式”報銷服務,共報銷貧困人口患者53.2萬人次39697.37萬元,其中住院報銷95549人次8133.87萬元,報銷比例85.26%,較非貧困人口提高了18.3個百分點;著力推進就業扶貧載體建設,就近就地吸納貧困勞動力就業。全市完成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41191人,創業616人,技能培訓15189人,開發就業扶貧公益崗位安置貧困勞動力1847人。建立各級“勞務指導工作站”,制定《商洛市就業扶持統計臺賬》及《商洛市貧困人口產業收入季度證明》,提高貧困人口外出務工、就近打零工組織化程度,開發行政事業單位公益專崗,截至9月底,全市實現貧困勞動力轉移就業41191人,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5570人,建立就業扶貧基地超過130個,吸納貧困戶就業超過2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