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發展環境,強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國家經濟發展新形勢下的新要求,既事關國家長遠發展,更事關我市“十三五”規劃和2020年各項目標任務實現。根據調研情況,就推進商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議如下:
(一)優化政策環境,提高服務水平。進一步簡政放權,提升政策供給水平,提高公共服務水平,改善政務環境。加快制定我市“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意見”,借鑒渭南市、哈爾濱市經驗及時制定出臺相關政策措施,以優化政策環境,促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把握國家政策機遇,發揮國家專項建設基金的引導作用,引導項目符合國家申報方向,將社會資源和市場空間向有前景有優勢的行業傾斜;積極搭建銀企合作平臺,鼓勵金融機構積極調整信貸政策,積極消除金融抑制政策,加快取消政策性銀行和商業金融機構對民營企業爭取資金政策方面的不合理限制,釋放民企發展活力;進一步采取措施,解決制約企業發展的稅費問題、人才問題、土地流轉問題、社會保障問題等,以降低企業經營成本,促實體經濟發展。
(二)發揮特色優勢,補齊農業短板。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事關我市49萬農民2020年以前完成脫貧攻堅任務,事關全市追趕超越和“十三五”規劃目標實現。因此,要立足商洛農業發展實際和市場要求,抓重點、優特色、轉方式、提效益,延長農業產業鏈,提升產業價值鏈。
突出重點,抓農業有效供給。以建設生態農業示范市為總抓手,按照“規?;N植,標準化實施、園區化帶動”的思路,圍繞“特色農業八大件”和生態茶果、生態種植、生態養殖、道地中藥材四大產業基地,實施高產增效工程。做大“茶葉之鄉、核桃之都、秦嶺藥庫”品牌工程。實施蔬菜、食用菌綠色無公害防控工程,做亮西安菜籃子工程,實施畜牧業效益倍增工程,做優傳統農業,做強現代養殖業。推進五大商藥種植,建設西北中藥現代產業基地和西部藥都。推廣“人才、資金、技術”三集中模式,建設一批現代農業園區。進一步調優農業生產結構,發展適銷對路的主導產品和支柱產業,保障全市農業有效供給。
延長鏈條,促產業融合發展。發揮
一二三產業融合的乘數效應,形成接二
連三的產業鏈,促進農業與農產品加工、與流通服務業有機結合。重點打造“農旅結合”“農工結合”“農商結合”發展模式,大力推進農業和鄉村休閑旅游、農業與現代物流、農業與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深度融合發展。特別是要將農業發展與精準扶貧相結合,以“產業+企業+基地+農戶”的形式促進產業大發展、農民脫貧致富。探索發展“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積極推動合作社、家庭農場和種養大戶,促進農業增效,帶動農民增收。
提質增效,建現代農業園區。積極推進我市特色農作物標準園、畜禽標準化養殖園、果蔬示范園建設,積極打造商洛地理標志和綠色生態品牌產品。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基地認證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工作。全面開展國家級、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創建縣活動,著力建設一批集產品生產、休閑觀光、采摘體驗、市場營銷等為一體的特色現代農業園區。
生態引領,走特色發展之路。打好“生態商洛”這張牌,加快推進“秦嶺生態食品”、“秦嶺綠色食品”、綠色雜糧等生態食品建設,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生態循環農業。積極發展大秦嶺綠色農產品加工業,特別是大力支持具有商洛特色和綠色生態優勢的農產品加工,開創龍頭企業帶動和特色品牌引領的商洛農業快速健康發展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