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洛市政協經濟委員會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經濟發展大勢作出的戰略部署,關系國家全局和長遠發展,關系我市實現跨越發展的進程。就如何推進我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我們對全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了深入調研,并就我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出建議。
我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狀和問題
市委、市政府將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內容,作為《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重要工作具體部署。各縣區、商丹工業園區和各部門立足本地和部門實際,將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自覺行動,全面貫徹落實中省“三去一降一補”政策,不斷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新興產業,以追趕超越、綠色循環為發展主線,以推進現代工業、現代特色農業、新型城鎮化、精準脫貧為著力點,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半年以來,全市經濟運行總體平穩,農業穩健發展,工業穩中有進,三產持續保持活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呈現黨政重視、企業配合、群眾支持、共同推進的良好局面。
目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中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困難和問題。
思想重視程度不夠,工作推進動力不足。部分部門、縣區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認識還停留在概念層面,工作上還處在認識、理解和消化階段。在如何結合本地實際積極作為、善于作為、敢于作為上,缺乏創新研究和深入細致的工作,縣區和部門之間還存在等待觀望現象。
產業發展層次低,發展缺乏競爭力。從“十二五”統計數據看三大產業的增長排序為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第一產業,經濟增長率最大的是第二產業(礦產加工),貢獻率雖高,但夕陽產業占比大。受自然條件制約,第一產業經濟增長貢獻率遠低于二、三產業,一、三產業在全市經濟發展中缺乏競爭力。因此,產業結構亟待優化。
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產品有效供給差。農產品種類很多,但規模小、產量低、質量差,與市場需求脫節。受傳統的農業經濟思維影響,農業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程度低。龍頭企業帶動乏力,質量品牌意識不強,營銷手段落后,服務管理跟不上等因素影響了我市農業發展,致使農產品有效供給不足。
工業結構不合理,轉型升級步履艱。從調研情況看,現代材料、綠色食品、現代醫藥三大支柱產業占到規上工業總產值的85.9%,以礦產開采、加工為主的資源加工型企業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總數的51%,產值超過68.3%以上。礦產資源開發和建筑建材業成為大部分縣區的支柱型工業,工業結構單一,產品科技含量較低,市場份額有限。傳統產業包袱較大、轉型困難,創新能力不強,市場銷路不暢,企業負擔過重,融資困難重重,發展環境急需改善。
三產發育不良,外向服務程度低。三產服務業仍以傳統的商貿、餐飲、交通、旅游為主,保險、金融、信息、現代物流等高附加值服務業發展緩慢。生態旅游業雖發展較快,但形態單一,缺少文化內涵,低水平同質化建設,旅游要素不全,景點輻射范圍小、帶動發展能力有限;城鎮化進程滯后,房地產庫存量較大,人口聚集不力,承載力不強,制約三產發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局面尚未全面打開,市場建設及服務管理滯后,“互聯網+”重視程度有限,電子商務尚處起步階段,加工貿易低水平發展,三產服務業市場亟待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