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辦公室駐法官廟村開展“雙包雙促”工作紀實
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記者 李 敏)金秋十月,記者來到慕名已久的“江南水鄉”——山陽縣法官鎮法官廟村。進入村內,眼前一亮:河內機械轟鳴,跨河大橋、生態堤壩工程正在緊張施工;遠處水田里,升起一團團水霧,這是農民用高壓水槍收挖蓮藕;村口兩旁幾家農戶正裝修美化院落建設農家樂。“我們村趕上了難得的發展機遇,陳俊市長親自包扶我們村,市政府辦公室的干部一茬接一茬往村里來,扶貧工作隊挨家挨戶地幫我們。”問起村上發生的變化,村民們爭先恐后地搶著回答。
一個系統,精準連接千家萬戶
走進村“雙包雙促”扶貧辦公室,一臺觸控一體電腦里的精準扶貧管理系統,詳細記錄著每個貧困家庭基本情況、致貧原因、幫扶責任人、幫扶計劃、幫扶項目、幫扶成效、脫貧評估等信息,有數據、有表格、有照片、有視頻。鼠標一點,民情盡顯。
今年4月,“雙包雙促”工作一開始,市政府辦以調查摸底為突破口,采取“自下而上”的辦法,嚴把戶主申請、小組評議、入戶調查、集體評定、張榜公示“五道關”,對貧困戶進行精準識別,把最終確定的127戶貧困戶劃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生存困難型的有6戶,主要是無法幫扶的五保戶等特殊貧困對象;第二類生活困難型的有36戶,指住房、就醫、子女上學等生活困難的戶;第三類發展困難型的有85戶,指缺資金、技術、產業項目,急需幫扶的戶。并把這三類分別用紅黃綠三種顏色標識,繪制成圖,張貼上墻,因戶施策,開展幫扶。對無勞動能力、無子女照料、無依無靠的貧困戶,作為五保對象統一供養,做到應保盡保;對生活困難戶,發揮政府職能優勢,在危房改造、就醫等方面給予重點救助幫扶,通過低保和社會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對家庭有勞動力、有產業發展基礎條件的,采取產業扶持、教育培訓等措施,推進開發式扶貧。
同時,為確保包扶對象準確,避免因結對幫扶造成社會不公,建立了貧困戶動態進退機制。在每年12月份對返貧對象進行再識別、再核準、再錄入,對已實現脫貧目標、舉家外遷和絕戶的,及時清理,不再作為貧困對象進行幫扶;對因災、因病或因子女上學等因素返貧的,再納入貧困戶幫扶范圍。
一組規劃,繪就美好發展藍圖
“市政府辦公室在我們村上扶貧真是下足了功夫。過去想都不敢想的,現在敢做了;過去沒有的,現在有了。”說到村上今后的發展,村支部書記趙貽根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法官廟村地處天竺山和漫川古鎮中間,荊家河和躍進渠四面環繞,水資源十分豐富。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民風古樸,風光秀美,發展鄉村旅游潛力很大。今年3月,市長陳俊第一次到村上調研,就立足當地資源稟賦,對該村發展作了精準定位,明確指出,要把開發鄉村旅游作為加快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抓手,按照“特色農業示范村”和“田園觀光示范村”的定位和A級景區建設標準,力爭3-5年的努力,將其打造成為“奇山秀水、連田疊翠、食藕品茗、養生怡情”的秦嶺原鄉旅游樣板村。
按照這一發展定位,市政府辦公室聘請市設計院為村上量身打造《法官廟村近期建設總體規劃》,陳俊先后三次聽取規劃匯報,經過三次大的修改才最終定稿,并得到了群眾高度好評和擁護,讓大家看到了今后發展的潛力和希望,增強了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同時,市政府辦公室還協調市交通設計院和市水利設計院,為該村制訂了道路橋梁建設規劃和生態堤壩建設規劃。目前環境治理規劃、村容戶貌改造規劃、農田水利建設規劃等詳細規劃正在制訂,這些專項規劃完成后,全村將形成一總規五詳規的規劃體系。為了讓《總體規劃》落地生根,還建立了項目儲備機制,對村級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實行項目化管理,建立項目儲備庫,根據群眾意愿和輕重緩急,對項目進行有序排列,優先實施涉及各戶切身利益的民生項目、帶動農民增收的產業項目、制約發展的基礎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