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創建依法行政示范市綜述
商洛日報 - 商洛之窗訊(記者 趙有良)金秋十月,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拉開了依法治國的時代大幕,將依法治國的主題鐫刻在黨的中央全會的歷史坐標上。依法治國,先要建設法治政府。2004年國務院《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發布實施后,我市緊密圍繞科學發展和富民強市兩大主題,以創建省級依法行政示范市為載體,以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為重點,不斷探索創新法治政府建設,從此,依法行政不再是一個抽象空洞的修飾語。特別是近三年來,我市創建依法行政示范市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業績。2011年,鎮安縣被省政府命名為“全省依法行政示范縣”;2013年,丹鳳縣被省政府命名為“全省規范性文件監督管理示范單位”,市國土局被國土部授予“全國國土資源管理系統推進依法行政中期先進單位”榮譽稱號,市政府被省政府命名為“全省規范性文件監督管理示范單位”。
依法行政意識強化
俗話說“沒有規矩,難成方圓”。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依法行政示范市創建工作,成立了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和辦公室,市委書記、市長先后多次聽取和研究創建工作。市政府研究制定了創建方案,將創建目標分解為10大項90項具體工作任務,逐項落實到縣區和部門。各縣區政府和市政府工作部門都成立了創建工作機構,夯實具體任務和責任,形成了上下聯動、齊心協力、推進落實的創建格局。
推進依法行政,責任在政府,關鍵在領導。市、縣區政府及其工作部門普遍建立了領導干部學法制度、任職前法律知識考試制度和干部法治培訓制度,市委中心組、市政府領導堅持集體學法。市政府邀請西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院長王周戶教授,為市級45個行政執法部門的領導干部專題舉辦行政強制法講座。三年來,全市舉辦依法行政培訓班2300余期次,75800余人次參加了培訓。為了推動創建工作順利開展,營造學法、懂法、守法的良好社會環境,市創建領導小組組織開展了創建依法行政示范市宣傳活動,在商洛日報、商洛電視臺、商洛新聞網開設專欄、專題,在商洛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創建公益廣告,在政府法制機構網站交流創建工作信息,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提高了廣大干部群眾參與創建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伴隨著依法行政的推進,廣大群眾已善于用法律的目光衡量周圍的一切,“是否合法”已成了領導干部的口頭禪,法治思維、法治方法,正在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真切地走近百姓,改變生活。
政府職能優化轉變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創建省級依法行政示范市中,我市將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加快簡政放權,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社分開,轉變政府職能作為突破口,按照“規范、廉潔、勤政、便民、高效”和決策、執行、監督相協調的原則,持續推進簡政放權。堅決取消該取消的審批項目,盡快下放該下放的項目,將不該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放權。相繼組織開展了第五批、第六批行政審批事項清理工作,市級行政許可項目取消69項,下放管理層級38項,非行政許可項目減少8項,縣區行政許可項目取消208項,非行政許可項目取消156項。結合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按照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依法合理調整、確定劃分政府部門職能和權限。全市政府和部門的“三定”方案,全部經過政府法制機構的合法性審查。
為了解決我市機關單位存在的“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和效能低下等問題,進一步改善發展環境,2012年市政府組織開展了發展環境建設年活動,積極營造“親商、安商、富商”的社會環境。大力推行行政許可事項限時辦結制度,市政府出臺了《實施行政許可程序辦法》,在全市推行“一門受理、轉告相關、并聯審批、過程監督、責任追究”的行政許可辦理機制,實行“一站式”辦公,對簡單的行政許可事項,當場辦結;一般行政許可事項5個工作日內辦結;程序復雜的行政許可事項10個工作日內辦結。同時開展客商評議科長活動和投資環境滿意度調查活動,切實解決了“公章旅行”現象,提高了行政審批效率。鎮辦、村、社區全程為群眾代辦準生證、農村低保和建房手續等事宜,“只進一個門,只找一個人”,真心實意為群眾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