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賈書章 王孝竹
何家塬村滑子菇長勢喜人
兩面青山夾峙,會峪河碧水環繞,散落在綠道深處的民居白墻灰瓦,掩映在一河兩岸。產業大棚里,村民們正忙著采摘滑子菇;鼯鼠養殖基地內,工人們細心地收集著五靈脂;中藥材種植基地中,農戶們彎腰除草的身影與青山綠水相映成趣……這幅生機勃勃的鄉村振興畫卷,正是商州區蟒嶺綠道深處的明珠——何家塬村的真實寫照。
這個擁有12個村民小組、640戶1935人的小山村,以“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為目標,依托蟒嶺綠道景區優勢,錨定“蟒嶺明珠?水韻何家塬”發展定位,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跑出了令人矚目的“加速度”。
產業興旺鋪富路
“以前種地只能勉強糊口,現在跟著合作社種中藥材、養殖飛鼠,公司還包回收,一年下來收入翻了好幾倍,日子越來越有盼頭了!”7月7日,何家塬村飛鼠養殖戶王世勛滿臉笑容地說。
王世勛家庭因病致貧,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他種植中藥材,又養殖飛鼠,家庭有了收入,日子越來越好。何家塬村黨支部為了增加群眾收入,創新推行“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發展模式,構建起以中藥材、食用菌、鼯鼠養殖為主的三大產業體系。村里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引進企業投資560萬元建設100萬袋食用菌產業基地,培育鼯鼠養殖1.5萬只,發展中藥材種植1040畝、經濟林建園500畝,年勞務輸出達650人次。
當日,正是滑子菇的出菇期。商洛包龍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位于何家塬村的大棚里,務工人員在大棚里采摘著滑子菇。一筐筐滑子菇從大棚里裝上貨車,出口到美國、日本、韓國、俄羅斯等國家。
何家塬村與商洛包龍圖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合作,采用“公司提供種植技術+規模種植與分散種植結合+保底價回收”模式,實現食用菌產業發展,帶動村民務工,種植增收。2024年集體經濟投資30萬元改造鼯鼠養殖廠房300平方米,養殖飛鼠200只,帶動30戶農戶,年產值16.8萬元。
山水畫卷展新顏
“現在村里環境越來越美了,到處干干凈凈,還有小公園可以散步,住在這舒服得很!”村民王敏紅高興地說。何家塬村依托蟒嶺綠道生態景區建設,以“水韻何家塬?怡情度假村”為目標,扎實推進秦嶺山水鄉村示范村創建,完成游客停車場、游步道、人工湖等景區配套設施提升,改造房屋40戶,改廁440座,修建公廁4座,建成3處生態停車場。常態化開展“三堆六亂”整治,發動群眾200多人次,清理垃圾60噸、河道8公里,拆除危舊房75間,通過“紅黑榜”獎優評差,實現村容村貌水清岸綠、屋舍井然。
作為“環秦嶺自行車賽”“十四運”自行車賽等國際賽事舉辦地,年接待鄉村游客20萬人次,成為商洛及西安周邊市民的熱門旅游目的地。
文明新風潤民心
“大家都向先進學習,村里吵架拌嘴的少了,互幫互助的多了,風氣越來越好,生活也更舒心了。”榮獲何家塬村“好媳婦”稱號的崔白娥說。
近年來,何家塬村以省級文明村創建為抓手,構建“黨建引領+文化浸潤”文明培育體系。建設廉政文化園、黨建主題廣場,繪制“新二十四孝”文化墻,打造精神文明建設長廊。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作用,依托“一約四會”開展“好媳婦”“好公婆”“五好家庭”等評選,累計表彰模范20多人,道德評議會榮獲商州區“十佳”稱號。設立“村民說事驛站”,完善“片區說事會”制度,將環境治理納入村規民約,劃定6個“黨員責任區”,組建志愿者服務隊開展義務勞動,形成崇德向善、共建共享的文明風尚。創新“黨建引領+網格化管理”治理模式,構建“黨支部+中心戶長+保潔員+農戶”的四級網格體系,實行門前“三包”責任制。設立“善行義舉榜”,開展法治宣傳10多次,召開群眾會120多場,化解矛盾糾紛40多起。常態化開展防返貧動態監測,每月排查633戶農戶,整改問題12個,守牢“兩不愁三保障”底線。
72歲的老黨員許建華對此深有感觸:“村里的治理越來越精細,有問題隨時能反映,還能及時解決,生活在這里安全感十足!”
如今的何家塬村,已實現從“貧困山村”到“美麗鄉村”的華麗轉身,先后斬獲“陜西省文明鄉村”“陜西省美麗宜居鄉村示范村”“陜西省第一批‘千萬工程’示范村”等多項榮譽。這片希望的田野上,產業興、生態美、鄉風淳的鄉村振興協奏曲正演奏著動人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