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在商洛,一大批有志青年在科技創新、鄉村全面振興、綠色發展、社會服務等各領域各方面勇當排頭兵和生力軍,以奮斗姿態激揚青春、追逐夢想,為強國建設和社會發展挺膺擔當。
綠水青山的守護者
本報記者 胡 蝶
2024 年11月15日,劉璇匯報校企合作相關工作。
聽從黨和人民的召喚,到西部、到鄉村、到基層志愿服務、無私奉獻,成為越來越多青年的人生選擇。
“商洛礦產資源種類多、儲量大,受理念、工藝、技術等制約,尾礦堆積與日俱增,現有尾礦庫134座,占到了全省的43%,占秦嶺陜西段的47%,不僅占用大量土地,而且污染環境,極易產生安全隱患。如何科學治理尾礦,實現資源化利用與生態修復,成為政府和企業面臨的重要課題。”5月1日,商洛學院青年教師劉璇對商洛的尾礦情況娓娓道來。
作為土生土長的丹鳳人,劉璇2014年畢業返鄉之后,扎根秦嶺腹地,始終以“變廢為寶、守護生態”為己任,致力于秦嶺尾礦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研發,推動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為區域循環經濟發展和秦嶺生態保護注入力量。目前擔任商洛學院化材學院尾礦綜合利用團隊黨支部書記、秦嶺尾礦綜合利用根植地方團隊負責人、冶金礦山尾礦高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建材工業經濟研究會尾礦資源化產業分會常務理事。
劉璇學的是再生資源科學與技術專業,在商洛學院依托陜西省尾礦資源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圍繞秦嶺地區典型尾礦大宗化、高值化利用關鍵技術,完成了鐵尾礦活性激發技術以及膠凝材料、混凝土和免燒磚等制備技術,相關研究有效解決了秦嶺地區鐵尾礦處理的難題。
通往成功的道路總是曲折而艱辛的。為服務秦嶺生態保護和南水北調工程,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將實驗室里的科技創新運用到企業的生產實踐中,以促進商洛經濟發展,劉璇深度參與校企協同創新,帶領團隊與陜西大西溝礦業有限公司共建校企聯合尾礦綜合利用中試基地。大西溝礦業有限公司地處柞水,他在2023年、2024年兩年間駕車往返商州、柞水60多個來回,行程超過2萬多公里,其間克服了高速爆胎、夜間行駛水毀路段等多種困難。“現在想想,還心有余悸。”回憶過去,劉璇苦笑著說。
在日復一日的努力中,他帶領團隊建成尾礦高強度路面材料等3條中試生產線,下線產品通過CMA認證,實現了鐵尾礦大宗化利用的技術突破,為礦山企業開辟了“尾礦利用+生態修復”的綠色發展路徑。
在推動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的過程中,劉璇意識到人才儲備的重要性。他積極推動實踐教學環節改革與校外教學基地建設,結合地方產業發展需求打造實踐育人課程體系,推進實習、就業一體化,培養了一批地方產業發展急需的“專業、能力、素質有機融合”和“下得去、用得上、靠得住、離不開”的應用型人才,促進了人才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
作為黨支部書記,劉璇還將黨建與科研深度融合,以“黨建紅生態綠 當好秦嶺衛士”為目標,帶領團隊開展尾礦建材化、生態化利用研究,獲批“冶金礦山尾礦高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并聯合發起“中國建材工業經濟研究會尾礦資源化產業分會”,培養出多名省市級科技副總和青年學者,為行業輸送大批技術骨干。研究成果在多家企業推廣,形成了從基礎研究到產業落地的完整創新鏈,為秦嶺礦產綠色開發與生態保護提供了理論支撐。
敢于拼搏的奮斗者
本報通訊員 畢波波
5月1日,王齊(右)和工友們在試產內酯豆腐。
奮斗是青春最亮麗的底色。每個青年都應該珍惜這個偉大的時代,做新時代的奮斗者。
5月1日凌晨3時,在西北核桃物流園的洛南縣豆農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王齊和工友已完成近5噸的全品類豆制品加工生產。草草洗了一把臉,他又和大家開始忙活了。
“我們每天下午從6點開始做豆腐,第二天凌晨3點開始裝車,將產品發往當地市場以及西安、咸陽,確保新鮮的洛南豆腐當天就能出現在市民的餐桌上。”王齊說。
今年39歲的王齊,幼時因發高燒患了小兒麻痹,導致左腿殘疾,但他并未因此喪失生活的信心。高中畢業后,王齊干過木工、當過銷售、跑過快遞,后來瞅準了洛南豆腐市場,便跟隨師傅學習做豆腐。學成后便在自家辦起了豆腐作坊,但因為疫情原因,豆腐作坊舉步維艱。2020年,經人引薦,王齊加入了剛剛成立的洛南縣豆農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在生產加工豆制品的過程中,王齊虛心學習、苦練技能,逐漸成長為豆制品行業的行家里手,現在已是生產車間的負責人。在自己不斷進步的同時,他還時常給工人們傳授豆腐生產經驗,帶領其他工人一同成長。
“廣闊天地,大有可為,我要借助縣上的好政策和公司提供的平臺,帶領大家一起把豆腐產業做大做強,助力更多群眾增收致富。”王齊說。
為了打響洛南豆腐品牌,持續延伸豆腐產業鏈,王齊和團隊成員把目光聚焦在公司的全鏈條發展上。在注重品質的前提下,不斷拓展市場,加大研發力度,相繼開發了內酯豆腐、燴豆腐湯包、核桃豆腐、豆渣麻食、豆渣面片等各式各樣的“豆腐+”產品。
“我們公司現在生產的豆制品有四大類20多種,其中核桃豆腐是我們聯合陜科大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共同開發的新產品,它不僅提高了豆腐的營養,也解決了核桃渣再利用問題。”王齊詳細介紹道。
多年來,王齊日復一日提供著安全放心、嫩滑爽口的豆制品產品,以實際行動兌現著廣大消費者對洛南豆腐的期待。在商洛,越來越多的青年在新時代的廣闊天地里,經風雨、長才干,爭當行業領域的排頭兵和生力軍,展現青春的朝氣銳氣,在奮斗中讓青春百煉成鋼,在青春的賽道上書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青春篇章。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嚴抓豆腐生產加工產品品質,通過科技賦能,實現豆腐全產業鏈升級。”王齊堅定地說。
筑夢路上的“硬核”先鋒
本報記者 謝 非 黨率航
4月30日,李欣(左)在施工現場檢查。
以青春澆灌大好河山,用激情點亮萬家燈火,新時代中國青年展現了昂揚向上的精神風貌和強國有我的責任擔當。
4月30日,時令踏入春夏交替之際,暑氣已悄然升騰,空氣中裹挾著陣陣熱浪,讓人提前感受到盛夏的威力。在商州區楊峪河鎮西十高鐵商洛西站的施工現場,各種大型機械和工人正在火熱地施工中,中鐵建工集團新建西安至十堰(陜西段)高鐵站房工程項目經理李欣正在跟各個施工隊負責人就地開短會,糾正發現的問題。
2023年,西十高鐵商洛段開工建設,李欣作為項目經理,負責藍田、商洛西、山陽、漫川關4個車站的站房建設。他憑借超強的領導能力、精湛的專業技術和無私的奉獻精神,在西十高鐵工程項目管理中奏響了激昂而動人的樂章。
“今年春節后,我基本上連軸轉,每天都在工地上。”李欣說。每周李欣都要把4個站房走一遍,確保施工進度和質量,目前商洛境內的三個站房已經進入收尾階段,藍田站預計今年年底前建成。
雖是90后,但李欣進入這行已經12年,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他積極開展技術攻關,從工期、安全、質量、成本、環保等多個維度出發,對施工方案進行深入分析和優化。在地基與基礎施工階段,針對商洛西、山陽地區良好的地質條件,他大膽優化基坑開挖范圍及支護形式,將四個站的基坑支護由掛網噴錨改為綠色裝配式邊坡支護體系(GRF)。這一創新舉措不僅保證了基坑安全,還大幅節省了工期,降低了成本,工期縮短近三分之一。此外,他還優化了商洛西站地面做法,與設計院溝通調整方案,取消碎石換填做法,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節約了工期和成本,實現了經濟效益與環保效益的雙贏。
在項目管理的戰場上,李欣宛如一位運籌帷幄的將軍,從工程策劃到成本管控,從資源調配到風險防范,他始終秉持“精、準、細、嚴”的原則,將每一個環節都把控得恰到好處。之前在負責北京一處工程時,項目初期便遭遇鋼材水泥等建材價格飛漲的困境,成本飆升、經營艱難。面對如此困局,李欣沒有絲毫退縮,他積極奔走于各相關管理單位之間,憑借出色的溝通協調能力,狠抓精細化管理。最終,他成功實現二次經營利潤額1.6億元。而在臨潼番茄園項目、新建聚乳酸項目中,他同樣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這些數據背后,是他日夜操勞、精心謀劃的成果。
在每一個項目中,李欣都將質量管理視為重中之重,建立起一套嚴密完善的質量管理體系。從原材料采購的嚴格篩選,到施工工序的層層把關,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針對項目特點,他組織編制質量管理制度、裝配式混凝土結構質量通病防治措施,定期召開質量分析會,與勞務隊管理人員和班組深入探討質量問題,共同尋找提升方案。正是這種對質量近乎苛刻的追求,讓他負責的項目屢獲殊榮。
“一個優秀的團隊是項目成功的關鍵,要根據每個人的專業技能和特點合理分配崗位,充分激發他們的潛能。”李欣說,在他的帶領下,項目部形成了濃厚的學習氛圍,以“輪流當講師”活動為核心,結合“微課堂”、觀看工藝視頻、現場授課等多種形式開展培訓,讓工程技術人員在學習中成長,在實踐中進步。短短兩年時間,就有6名職工通過一級建造師考試,為公司輸送了3名項目正職、5名項目副職等優秀人才,為企業的長遠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讓西十高鐵順利貫通,成功運行,是我今年的工作目標,我們一定不負商洛百姓的期望,高標準高質量完成任務。”李欣,這位在建筑施工領域默默耕耘的追夢人,正用汗水澆灌夢想,以匠心鑄就輝煌。
不怕吃苦的“奔跑者”
本報記者 肖 云
4月25日,宋毅平將快遞送到收件人手中。
年輕人永遠在出發,年輕的心永遠在路上。青春的朝氣和銳氣,就在你一往無前的征途中。
“您好,京東快遞有您一個退貨,請問您什么時間方便上門取件?”4月25日下午3時,快遞配送車一到商州區江南世紀城大門口,宋毅平就開啟了忙碌的接打電話、配送快遞模式。
27歲的宋毅平是京東快遞的一名快遞員,這一行他已經干了6年,對商州城里的大街小巷、角角落落可謂了如指掌,工作起來也是駕輕就熟。
宋毅平自嘲,自己不是在卸貨,就是在送貨,一天到晚都在路上。每天清晨6點半,他要趕到京東物流園,將今天新到的貨物卸下、分揀、裝車,這往往需要1到2個小時,8點開始往自己負責的小區送貨,中午回去還要卸車,然后再送貨,最忙時一天要接打四五百個電話,平均配送一二百件快遞。
長年經受風吹日曬,宋毅平的皮膚變得黝黑粗糙,但他滿不在乎地咧嘴一笑,似乎這些辛苦都不在話下。
聽他說,去年快過年時突然下大雪,高速路臨時封路,快遞停運一天,到了第三天,一下子來了好多快遞,這里面多是市民買的年貨、禮品,為了讓大家順利開心地過年,他們馬不停蹄地卸貨、送貨,一直到半夜12點多才結束。“送貨路上,因為天黑路滑,快遞車撞到路沿子側翻了,當時路上沒人,我只得一個人把三輪車扶起,又繼續送貨。”宋毅平說,臨過年的幾天,他們幾乎天天忙到半夜回家,卻沒有一個人抱怨。
有一次,同事有事請假,讓宋毅平幫他代送一天快遞。“那天下著雨,派送的貨物里有兩棵景觀樹,收貨地址是某個小區,等我到了那個小區聯系收件人時,對方又讓我送到他老家蟒龍峪的一個村子,去那里要翻一座山,坡度很大,路面又滑,開車時我的心提到了嗓子眼,還好最后安全送到了。”
宋毅平還是一個熱心腸的人,去年有一天,他正在一個小區外配送快遞,發現一個坐著電動輪椅的老人因為路面不平,連人帶車摔到路上,他第一時間放下快遞,飛奔過去將老人扶起,又幫老人組裝好摔壞的輪椅,然后繼續投身于如小山般的快遞堆里。
宋毅平告訴記者,公司為快遞員繳納五險一金,免除了他們的后顧之憂,成為他們工作最大的底氣。“現在我的月工資有6000多元,我還要更努力,攢下結婚的資本。”他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