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合肥11月7日電 (記者 趙強)“臺灣擁有眾多包公廟卻缺乏系統學術研討平臺,大陸則留存豐富的包公文化實物資源與底蘊,這正是兩岸開展文化互補、深化交流的重要基礎。”臺灣包公文化研究發展總會秘書長覃佩筠7日在安徽合肥說。
11月7日,參訪團走進合肥包公園。中新社記者 趙強 攝當日,由臺灣安徽同鄉會與臺灣包公文化研究發展總會聯合組建的“包公文化薪傳兩岸”參訪團一行30人抵達安徽,開啟為期一周的參訪交流活動。參訪團首站走進合肥包公園,循著歷史足跡,探尋包公文化的根源與傳承。
包拯,北宋著名清官,以廉潔公正、鐵面無私的品格被后世尊稱為“包青天”。合肥作為其故鄉,承載著深厚的包公文化底蘊。20世紀90年代,臺灣制作的電視連續劇《包青天》風靡兩岸,掀起了一陣“包青天熱潮”,成為兩岸民眾共同的文化記憶。
11月7日,參訪團一行走進合肥包公園。中新社記者 趙強 攝據覃佩筠介紹,臺灣包公文化研究發展總會以傳承包公精神、促進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深化歷史研究與文化交流為核心使命。“我們希望通過民間交流,吸引更多臺灣年輕人走進大陸,感受中華文化魅力,增進兩岸同胞相互了解與情感認同。”
此次參訪團由桃園市安徽同鄉會理事長孫乃會帶隊,祖籍安徽鳳陽的他已多次率團到安徽參訪。“包公是中華民族共同的精神符號,也是兩岸同胞共有的文化財富。”孫乃會表示,包拯清廉公正、明察秋毫的核心特質,以及包公家訓、經典劇目等文化遺存,不僅影響了兩岸幾代人的價值觀念,更成為維系兩岸同胞情感的重要文化紐帶。
參訪期間,團員們還將走進劉銘傳故居、安徽名人館等文化場所,并與大陸包公文化研究學者開展座談交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