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寧11月6日電 (林浩)“1935年費孝通先生考察廣西大瑤山時曾記載:‘瑤童赤足翻山越嶺,為求學每日往返數十里’,真實反映了當時的教育之艱。如今這里的村屯道路全部實現硬化,鄉村小學修建了塑膠運動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族融合發展成效令人振奮。”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碩士生導師區纘說。
11月5日—6日,參加邊疆民族地區建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示范區論壇暨費孝通田野調查90周年紀念活動的部分專家學者走進廣西來賓市,沿著費孝通先生90年前的足跡,重訪大瑤山區,見證其與大瑤山的不解之緣。
圖為專家學者們在廣西來賓市象州縣百丈村走訪。林浩 攝來賓市象州縣百丈鄉百丈村背靠大瑤山脈,自古便是多民族交流交往的“紐帶”,費孝通先生進入大瑤山前曾在此停留四天三夜,開展早期田野調查,并在村口的玉蘭樹下與鐵匠韋守超等人深入交流,了解瑤山民眾的風土人情和規矩。
百丈村“鄉土情·民族根”展廳內的文字圖片,介紹著費孝通先生當年在此停留的事跡。觀展后,中央民族大學教授金炳鎬表示,年僅20多歲的費孝通先生剛剛結婚,就和新婚妻子王同惠深入大瑤山調研,需要莫大的勇氣,這種“從實求知”的學術精神,值得當下年輕人學習借鑒。
在金秀瑤族自治縣六巷鄉下古陳屯,專家學者們詳細了解費孝通與王同惠開展田野調查的故事。來賓市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民族事務科副科長梁春玉介紹,費孝通夫婦曾在下古陳屯工作24天,費孝通負責人類學體質測量,王同惠則開展社會組織調查,他們日食淡飯、夜臥土屋,克服了交通不便、飲食不適、語言不通等重重困難,夜以繼日工作,為后續的學術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但是,在一次轉移途中,費孝通夫婦迷路進入一片竹林,費孝通因誤入捕獸陷阱導致腰腿受傷,王同惠因跑出深山求援,墜入山澗身亡。
王同惠的犧牲,促使費孝通堅定“用一個人的體力做兩個人的工作”的信念。1936年,他把夫妻倆在大瑤山的調查資料整理匯編成《花籃瑤社會組織》一書,并以王同惠的名義出版,填補了大瑤山瑤族研究的學術空白,樹立了中國少數民族研究的實證典范。
圖為專家學者們走訪王同惠流芳亭。林浩 攝如今,在下古陳屯,當地村民在當年停放王同惠女士遺體的地方建造了王同惠流芳亭,廣西官方還籌集資金建設金秀坳瑤生態博物館,讓更多人了解費孝通夫婦的故事,以及坳瑤文化的獨特魅力。
區纘表示,費孝通夫婦在開展田野調查時深入瑤族群眾家中,王同惠還和瑤族同胞藍妹國結為“老同”(姐妹),這種跨越族群的友誼體現了“多元”與“一體”共生的邏輯,特別是王同惠流芳亭的建立,更體現了他們之間淳樸深厚的情誼。
圖為專家學者們在金秀瑤族自治縣六巷鄉下古陳屯了解當地發展情況。林浩 攝考察結束后,中南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學院教授李安輝表示,大瑤山區地域廣闊,道路蜿蜒崎嶇,費孝通先生的調查充滿艱辛,雖然歷經磨難,但他依然堅持和專注,為民族地區發展付出了心血。
“ 如今,金秀瑤族自治縣交通基礎設施實現跨越式發展,瑤族同胞們‘放下斧頭搞旅游’,實現了從‘靠山吃山’到‘養山富山’的美麗蝶變,現代化發展成就值得稱道。”李安輝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