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當今世界的緊張局勢,法國前總理讓-皮埃爾·拉法蘭“深感憂慮”。他認為,跨越困難需要彼此尊重,也需要努力與對話。“我認為,青年是走出困境的關鍵。”
11月3日,由歐美同學會、法國展望與創新基金會主辦的第七屆中法文化論壇在湖南長沙開幕,出席論壇的拉法蘭接受了《中國青年報》等媒體聯合采訪。拉法蘭說,在這個充滿對立的世界,分裂很多,但各國青年存在著許多共識,正是這些共識將幫助我們避免新的緊張局勢與戰爭。
獲得過中國“友誼勛章”的拉法蘭多年致力于推動中法友好。在中法文化論壇上,他表示,期待更多法國民眾,特別是法國青年到中國實地走訪,與中國人一道為守護世界和平、促進人類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我看到你們都是年輕記者,碰巧我比你們更早認識中國。”接受采訪時,拉法蘭笑著向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回憶起半個多世紀前他作為一名法國青年訪問中國的經歷。20世紀70年代,他先是去了香港和澳門,此后又到內地訪問,見證了中國的巨大變化。
“我看到上海的腳手架變成林立的高樓,看到街邊白天是小店、夜間變臥室的生活,看到人們日復一日辛勤工作、建設國家。”他說,中國人民的勇氣和奉獻精神讓他震驚,也讓他對中國人民產生了喜愛、欽佩和尊重的感情。“這真的是從一開始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
據拉法蘭回憶,1976年他乘火車穿越中國時,看到成年人大多穿著款式相同的服裝,“看起來不是非常快樂”,但身穿五顏六色衣服的孩子們在街上歡笑著打乒乓球。“我們每到一個地方,他們就遞給我一個球拍,讓我們和他們一起玩兒。”
拉法蘭說,他們從沒贏過那些乒乓球比賽,但從中看到了開放的中國下一代。這些孩子信任父母,也信任中國的未來,這種信任令他深受觸動。“我一直對自己說,當這些孩子長大后,這個國家將是一個閃光的國家。”
此次在中法文化論壇發表演講時,拉法蘭說,現在世界充滿動蕩,和平變得尤其重要。中國人與法國人一樣熱愛和平。兩國人民都曾拿起武器保護自己的國家,“曾經拿起武器保護自己國家的人民有權利討論和平”。我們愿意與中國人民攜手,建立一個更加和平的世界。
受訪時,拉法蘭對記者指出,封閉意味著衰退,開放意味著發展與繁榮。中國通過改革開放,在短時間內實現了高速發展,成為世界大國,這就是最好的例證。真正的開放是互利共贏,不可能只靠一個國家實現,而是需要協商、合作與價值共享。
拉法蘭指出,他不相信世界上的“關稅戰”會有良性結果。與其打“關稅戰”,不如讓進口商品中融入一些本國生產環節。只有分享財富,才能創造更多財富。“開放帶來了分享,因此在任何情況下,我們都應選擇合作,而不是對抗。”
他認為,中法兩國當前應攜手應對人工智能、生態轉型、多邊主義重塑所帶來的現代世界三大挑戰。
“我們真誠希望加深兩國文明的相互理解。中法之間偶爾出現摩擦與分歧,往往源于彼此了解不夠。”拉法蘭強調,許多法國人對現代中國的認識仍然有限,與此同時,許多中國人對現代法國、對法國的創造力與獨特性也缺乏了解。增進理解的目的不是為了“相互同化”,而是為了建立真正的尊重。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要鼓勵青年交流——讓法國青年有能力與中國青年對話,讓中國青年也能與法國青年平等交流,讓這種對話產生創造力。文化,是對抗分裂的最佳武器。它讓人們通過理解而團結,通過尊重而共生。”拉法蘭說。
談到中國正在討論的下一份五年規劃,拉法蘭表示,這是一項至關重要的工作。中國“十五五”規劃中最重要的詞就是“規劃”。通過“規劃”,人們思考未來,確定優先方向,選擇戰略重點。“規劃”是智慧的體現,也代表著民族凝聚的力量。他對記者引用了法國作家安托萬·德·圣-埃克蘇佩里的名言:“愛,并不是彼此凝望,而是一起眺望遠方。”他說,這正是“規劃”的意義所在。
本報長沙11月3日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國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