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貴陽10月29日電 (記者 楊茜)29日,第16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地區藝術論壇在貴州省貴陽市開幕。
與會海內外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圍繞“全球視野下多民族文化的融合發展與國際傳播”主題,結合自身藝術實踐和研究作交流發言。
求同存異是各類文化相互欣賞需要秉持的基本原則。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彭鋒認為,各民族的文化創造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多樣性不僅能保持文化活力,而且能增強欣賞價值。面對當今復雜的國際局勢,倡導文化欣賞,避免文明沖突,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人類共同繁榮的必由之路。
香港中樂團行政總監錢敏華分享了香港中樂團通過樂團的跨界合作與創新,用中國樂器“笙”與西方管風琴合奏,既體現“東西文化薈萃”的城市特色,又為國際觀眾呈現中樂新形態。樂團與人工智能技術結合的演出,讓國際觀眾看到中樂與現代科技、流行文化的融合能力。
圖為論壇主題發言環節。楊茜 攝“創作者既要堅定文化自信、把握傳統文化精髓,又要秉持開放包容、以國際視野和世界共通的語言,精準展現中華文明的獨特精神氣質,激發各國人民的情感共鳴。”甘肅省文聯黨組書記、主席王登渤以《河西走廊》等優秀紀錄片為例,從“核心理念”“敘事策略”“美學建構”等三個層面,深刻闡明全球化背景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影視化表達是“向內深耕”與“向外延展”的有機結合。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澳門傳媒研究中心主任張志慶認為,當前國際傳播要推進“三個轉變”,即從政治敘事到生活情感共鳴、從單一主體傳播到多元網絡傳播、從表層文化展示到深層價值傳遞。
“要守正,才能創新。世界各民族的文化傳承與創新,是‘和而不同’的轉化、借用、衍生、豐富化的革新。”臺北藝術節總監、導演李立亨認為,在網絡科技與AI飛躍發展的今天,民族文化傳承創新的助力與挑戰一樣大。利用AI時代帶來的便利性,也要避免被虛擬性給顛覆掉文化的本質。
與會專家、學者、藝術家圍繞文明的多樣與交流、融合與共生,聚焦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的國際傳播,直面科技與藝術融合對文化傳承發展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反映了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專家學者和藝術家對于全球視野下多民族文化融合發展與國際傳播的深入思考和藝術實踐,展現了海峽兩岸和港澳地區文藝工作者的使命擔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