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西寧10月22日電 (李雋)22日,記者從青海省自然資源廳獲悉,近年來,該省探索形成了以“隱患點+風險區”雙控為基礎、預警發布和“叫應”為指令、“叫醒”群眾避險轉移為主要措施的地質災害防范新機制,取得了顯著成效。
據介紹,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隱蔽性和動態性等特點,受復雜地形地貌、地層巖性組合、植被覆蓋等因素影響,部分隱患依靠現有的技術手段及認知能力一時難以被發現。
資料圖為海東市互助縣西山鄉工作人員介紹滑坡災害防治情況。李雋 攝青海自然資源部門按照“人在哪里隱患風險排查到哪里”的要求,將潛在風險區一并納入防范范圍。今年以來,累計出動人員約2.69萬人次,排查風險隱患約3.92萬點次,將地質災害防范重點從單一隱患點擴展到隱患點與風險區并重,通過點面結合實現有效防控。
為破解“災害突發后被動應對”的困境,該省強化自然資源、應急、氣象等部門會商聯動,將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作為“第一道防線”,健全省級預警到縣、市級預警到鄉、縣級預警到村的三級“叫應”機制,通過氣象預報、微信、短信等渠道擴大預警信息傳播面,讓民眾實時了解所在區域的風險等級,形成“政府防控+公眾自防”合力。
同時,科學劃定避險轉移區域,逐點建立防災工作明白卡、防災避險明白卡、防災預案表,落實群測群防責任人,強化汛期日常巡查監測和24小時值班值守。
今年以來,全省各地累計轉移受地質災害威脅群眾約19.4萬人次,成功避險8起地質災害,避免了691人可能因災傷亡。
按照《青海省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項目實施方案(2024—2026年)》要求,今年該省推進西寧市和海東市第一期地質災害避險搬遷10550戶。截至10月10日,第一期避險搬遷已全部開工,完工8610戶,完工率81.6%。(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