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海10月22日電(翟李強)2025中國—東盟環境合作論壇21日至22日在廣西北海舉辦,布氏鯨近海海域棲息地生態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對話是其中主要議題之一,中國與東盟國家的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布氏鯨研究與保護工作的跨境協作。
10月21日,圓桌對話:布氏鯨生態保護及可持續發展在廣西北海舉行。翟李強 攝廣西海洋科學院副研究員陳默表示,布氏鯨的研究和保護工作是一個新的領域,對于東盟地區來說亦是如此,希望大家優勢互補,共同做好布氏鯨的調查研究和保護工作。
作為中國地質年齡最年輕的火山島、廣西最大的海島,潿洲島擁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島上及周邊海域分布有中國最高緯度的珊瑚礁群,是全球最大近岸小型布氏鯨、中國大陸近海唯一布氏鯨群棲息的家園,目前在該海域已識別到70多頭布氏鯨。
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梅志剛在論壇期間介紹,長期的調查研究發現,布氏鯨在潿洲島海域的活躍期是每年的9月至次年4月,其他時間布氏鯨是否會隨著洋流遷徙到其他海域,還有待進一步考究。
廣西壯族自治區海洋環境監測中心站站長藍文陸表示,經對北部灣的生態環境和布氏鯨食物鏈進行持續性的監測,至今亦無法準確判斷潿洲島布氏鯨的遷徙路徑。他認為,因布氏鯨有長距離遷徙的能力,只在一個地方進行調查研究和保護是不夠的,監測點位范圍的局限性是工作難點之一。
“區域合作無疑是重要的,因為鯨魚不需要簽證就可以在不同國家之間遷徙。”馬來西亞海洋哺乳動物研究與保護機構研究員路易莎·龐納帕拉姆表示,希望各國研究人員能有更多的交流和分享,并建立一個區域性的數據庫。
泰國海洋與海岸資源局研究員帕查拉蓬·耀瓦蘇斯亦表示,更多的討論和分享能讓對布氏鯨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做得更好。
圖為布氏鯨在捕食。陳默供圖據了解,早在2019年,中泰兩國研究團隊就攜手在潿洲島和泰國灣展開布氏鯨的研究和保護工作。如今,在研究團隊倡導下,《北海市潿洲島生態環境保護條例》《潿洲島觀鯨指南》已正式實施,泰國方面也頒布了相關條例保護泰國灣海域的生態環境,為布氏鯨創造良好的棲息繁衍環境。
近年來,公眾對布氏鯨的關注不斷提升,觀鯨游日益受青睞。陳默說,據其調查統計,今年1月至3月,潿洲島觀鯨的人數達6萬多人。
“這是一個龐大的數據。”陳默表示,布氏鯨的調查研究和保護工作是一個長期的事業,不僅需要國際合作,也需要社會各界保持有足夠的耐心,共同探索人鯨和諧共存之道。
廣西壯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張興贏建議,下一步,要持續加強中國與東盟國家及國際鯨類保護組織的合作,共建“北部灣—南海布氏鯨保護聯盟”,聯合開展跨境種群調查、海洋污染聯防聯控等項目,共享科研數據與保護經驗,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跨國漁業等全球性生態挑戰;要進一步加強科技賦能,提升保護力度,構建一體化監測網絡,實現對布氏鯨種群的智能化巡航監測、個體健康狀態評估及棲息地環境質量實時預警,為保護措施優化提供科技支撐。(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