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這有句老話叫‘鄰居如兄弟’,要是因為這場官司結了仇怨,以后日子還怎么過?”日前,新疆喀什地區疏附縣烏帕爾人民法庭法官努爾麥麥提·吐爾迪成功調解了一樁因放羊越界引發的糾紛。在他的勸說下,兩位當事人不僅當場握手言和,還互贈禮物表達歉意。
小案不小看,處處是民生。三年來,努爾麥麥提·吐爾迪用雙腳丈量了烏帕爾鎮19個行政村,每一份卷宗都沾著泥土味。在天山南北,還有無數像努爾麥麥提·吐爾迪這樣的法官,他們將庭審搬到田間地頭,將調解工作做到百姓身邊。
在新疆,跨境糾紛解決助力對外開放,知識產權保護助推創新驅動發展,巡回審判的車轍連著牧民氈房,法官調解的細語溫聲縈繞于葡萄架之間,普法宣傳冊流傳于巴扎(集市)的煙火繚繞中……這些跳動著時代脈搏的司法實踐,正讓公平正義成為可感可觸的民生溫度。
今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七十周年,在秋高氣爽的日子里,記者隨最高人民法院“奮進七十載·司法服務穩疆興疆”采訪團走進天山南北,探訪新疆大地穩定繁榮背后的法治密碼,感受新疆法治建設的時代脈動。
以優質高效司法審判護航對外開放
秋季,是豐收時節,也是新疆瓜果飄香的季節。在新疆霍爾果斯鐵路口岸,一列列中歐班列緩緩駛出,將新疆富饒的物產運出國門,帶到全世界。作為“亞歐通衢”樞紐,新疆近年來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頻繁的經貿往來催生出旺盛的法治需求。
數據顯示,2021年1月至2025年9月,新疆法院共受理各類涉外民商事案件854件,包括合同類糾紛454件、婚姻家庭類糾紛235件。今年3月20日,中國(新疆)自由貿易試驗區烏魯木齊片區法庭在絲綢之路經濟帶法務區揭牌,實現從最高人民法院到基層法院的四級法院一體化入駐同一法務區。
自貿法庭負責人、一級法官呂靜雅說,這是新疆首家專門涉外審判機構,主要負責受理自貿試驗區烏魯木齊片區第一審涉外民商事案件、知識產權案件和與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密切相關的國內民商事案件。法庭首創引進最高人民法院國際商事專家調解資源,建立訴訟與調解、仲裁機構一站式糾紛多元化解及國際商事調解、仲裁銜接機制。
烏魯木齊市新市區人民法院副院長王志棟向記者講述了一起由自貿法庭審理的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糾紛案。2023年5月,烏茲別克斯坦商人阿某向我國商人開某供應一批鋼絲。貨物經跨境運輸抵達烏魯木齊市后,開某稱物流運輸環節出現問題導致貨物丟失,開某一直未向阿某支付貨款。2025年4月,阿某向新市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該案由自貿法庭審理。
“其實本案案情并不復雜,但由于雙方當事人身處不同國家,且我國與烏茲別克斯坦之間的法律和商業習慣存在較大差異,訴訟中的語言文字障礙、兩地時差等因素都為本案審理工作的推進增加了諸多障礙。”王志棟說,受國際旅行簽證辦理及烏茲別克斯坦當地公證流程影響,阿某難以赴自貿法庭辦理委托手續。
對此,自貿法庭采用“多語言協同+數字化解紛+柔性調解”多元化解機制,調配了通曉烏茲別克語的干警,通過線上視頻完成了身份驗證、委托訴訟見證,為阿某省去了辦理公證等若干環節,案件審理效率大大提升。最后,這起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糾紛以調解結案,僅用時45天。
一起案件見證了新疆司法審判護航對外開放的步伐。呂靜雅說,如今,法庭正全面推進“智慧解紛”平臺建設,通過跨境在線訴訟、國際商事專家調解等機制創新,為中外當事人提供普惠均等、便捷高效、智能精準的全流程數字化司法服務。
實現知識產權保護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
在新疆街頭,艾德萊斯綢、維吾爾族花帽、英吉沙小刀、冬不拉等傳統工藝品,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備受消費者青睞。一些產品已具有相當規模的市場價值,比如維吾爾族花帽因設計獨特而被申請專利。
烏魯木齊知識產權法庭庭長、三級高級法官唐楠向記者講述了一起專利糾紛。此前,阿某取得了具有巴旦木圖案的維吾爾族花帽外觀設計專利權。后來他發現麥某生產、銷售的花帽,跟他的專利產品十分相似,認為存在侵權,便向烏魯木齊中院提起訴訟。
維吾爾族花帽,維吾爾語叫“朵帕”,是維吾爾族服飾的組成部分。因花帽上以花卉、草木裝飾圖案為主,富于藝術性,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法院綜合考慮了花帽形狀屬于慣常設計的情況下,圖案對視覺效果的影響力,從而判定被訴侵權產品落入了涉案外觀設計專利的保護范圍,認定被告行為構成侵權。”唐楠說,這一判決充分保障了本土民族文化創新發展的可期待利益。
近年來,隨著新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知識產權保護也在不斷加強。2020年4月,新疆首個集中管轄知識產權案件的專門法庭——烏魯木齊知識產權法庭正式揭牌運行。
唐楠說,在知識產權法庭審理的各類案件中,有不少涉及新疆特色產業、民族品牌和地域文化保護,從和田玫瑰等植物新品種案件,到“樓蘭”“伊力”“古城”“蓋瑞”等民族品牌商標權糾紛案,再到“維吾爾族花帽”“哈薩克族刺繡”等案件,通過公正審判,有力實現知識產權保護與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
知識產權法庭成立5年來,集中審理各類相關案件超4000件,累計降低企業維權成本超30%。
保護創新就是保障發展。在南疆,司法審判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同樣強勁。
記者采訪時了解到,喀什地區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了一起涉烏蘇啤酒商標侵權案,侵權企業在烏蘇啤酒發源地烏蘇市注冊“烏蘇河啤酒釀造集團有限公司”,生產“高仿”烏蘇啤酒的“烏蘇河”啤酒進行銷售。烏蘇啤酒公司將“烏蘇河”訴至喀什地區中級人民法院。
法院判令被告停止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行為,變更企業名稱并賠償經濟損失及維權合理開支50萬元。新疆高院二審維持原判。
“這起案件中,新疆兩級法院的公正審判切實保障了我們的合法權益,讓我們有信心繼續深耕產品研發。”烏蘇啤酒公司高級法務經理劉斌表示。
數據顯示,目前,新疆共有15家基層人民法院跨區域集中管轄標的額在100萬元以下的第一審普通知識產權民事、行政案件。2024年全區法院受理各類知識產權案件3343件,審結2803件,同比分別上升101.17%、89.91%,為企業創新與發展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
把司法服務送到葡萄架下
巍峨的喀喇昆侖山下,葉爾羌河奔流不息,2000多年來一直滋潤著古絲路重鎮——喀什。
在喀什,一排排鉆天楊,束緊枝杈,直挺挺向上伸展,如同默默無聞的綠色戰士,將風沙踩在腳下,護衛著一方的和諧與安寧。
當然,護衛一方和諧的遠不止這些鉆天楊,還有無數奔走在解紛一線的法官。
巴楚縣色力布亞牛羊巴扎是南疆規模最大的活畜交易集散地之一,巴扎日交易量可達1500萬元。每逢周四,牧民們都會驅趕著牛、羊、馬、駱駝等從四面八方趕來,熱鬧非凡。
牛羊成群,人聲鼎沸。“人群聚集的地方好做生意,也容易滋生糾紛。但是,有糾紛也不怕。”前來賣牛的牧民麥麥提指著一個攤位說,“看,我們這的法官在‘擺攤’呢。”眼前,是巴楚縣人民法院“巴扎普法”,吸引了十多個牧民圍觀。
“我們普法內容是牧民群眾關心關注的法律問題,比如買賣合同問題、婚姻家事矛盾、土地糾紛等。”巴楚縣人民法院法官助理熱比古麗·達吾提告訴記者,無論是法律咨詢,還是處理糾紛,老鄉都可以直接找我們。
在距離巴扎不足50米的巴楚縣人民法院法官工作室內,法官阿布力提甫·艾力剛調解完一場因經營理念不合而引發的糾紛。“巴扎開放日,人多事也多,如果大部分偶發糾紛不能及時解決,可能拖成大問題。我們把法庭設在巴扎旁,就是為了‘有糾紛,原地化解’。”阿布力提甫·艾力說。
在喀什,無數法官活躍在解紛一線,他們身穿制服,以公正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在人民法庭里,每一次開庭、每一次調解,都將法治的種子播撒到廣大群眾心中。
新疆地域廣袤,農牧民居住分散,如何將優質的司法服務送到人民群眾身邊一度成為一道難題。“群眾過來不方便,那我們就把司法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莎車縣人民法院恰熱克人民法庭庭長麥麥提依明·艾麥爾說。
“恰熱克法庭在轄區各行政村推動‘法治小院’建設,把司法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實現矛盾糾紛不出村。”麥麥提依明介紹。
在莎車縣,幾乎每家每戶門前都種著葡萄樹。葡萄藤上掛著鮮果,藤下則是一片陰涼。對于農民來說,最愜意的莫過于干了一天農活后在葡萄架下乘涼聊天了。
麥麥提依明說,有時候,一些家庭矛盾、鄰里糾紛會鬧到鄉鎮上,但是“對簿公堂”有時效果并不好,矛盾化解不徹底,關系的裂痕仍在。為此,我們走出封閉的調解室,讓當事人坐在葡萄樹蔭下訴衷腸,調解的效果出奇好。于是,“葡萄樹下解糾紛”,修復關系同時也撫慰人心。
如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已有275個人民法庭,各地法庭結合地域特點,打造出諸如“古麗調解室”“庭院法庭”“石榴籽調解室”“馬背法庭”“胡楊王調解室”“瓜香調解室”等解紛品牌。這些品牌的背后,是無數法官默默無聞的付出,他們將公正、和諧與穩定融入司法實踐,將法治的種子播撒在天山南北,成為新疆法治建設的生動注腳。
(本報記者 王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