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基層矛盾糾紛反映渠道不暢通、信息數據難共享、研判預警不精準、矛盾化解不及時等現實難題,湖南省郴州市創新打造“百姓解憂站”線上線下解紛平臺,推動矛盾糾紛全量匯集、全維感知、全鏈解決,努力實現矛盾糾紛“預防在先、化解在早、處置在小、事了紛止”。
自2023年7月運行以來,“百姓解憂站”平臺累計受理矛盾糾紛49866件,化解46681件,化解率達93.61%,群眾滿意度達94.8%。該做法先后獲評湖南省新時代“楓橋經驗”先進典型、湖南省政法系統智能化建設優秀創新案例,也是郴州連續6年公眾安全感與滿意度調查排名湖南前四位、連續5年獲評湖南省平安建設先進市的治理密碼。
全量匯集
不久前,嘉禾縣塘村鎮村民彭建明在“百姓解憂站”平臺反映:他在工作時受傷,被鑒定為十級傷殘,但涉事企業不愿賠償。接到“百姓解憂站”平臺指令后不到3天,通過鎮村兩級及時介入調處,涉事企業向其支付了5.7萬元賠償款。
“‘百姓解憂站’24小時‘在崗’。我們有什么矛盾糾紛,都能第一時間反映和辦理、反饋。”彭建明感慨。
“以前,群眾有矛盾糾紛,近則跑村委會,遠則跑鄉鎮縣市。現在有了‘百姓解憂站’平臺,群眾能一鍵反映,渠道更暢通、調處更快捷。”郴州市綜治中心主任翁智輝介紹說,平臺設置“在線服務、在線查詢、在線普法、在線宣傳”四大模塊,其中“在線服務”模塊下設民生訴求、投訴舉報、信息咨詢、法律援助等子模塊,“在線查詢”模塊下設辦理情況查詢、調解組織查詢、同類案例查詢等子模塊,真正為群眾提供“菜單式”精準服務。
暢通線上平臺的同時,郴州還堅持“全覆蓋、無死角、起底式”上門走訪排查,了解民情民意;推動信息融通共享,打通“一站式”矛調系統與12345政務服務便民熱線、公安、法院、信訪、婦聯等部門數據壁壘,確保全量匯集,避免小事拖大。
線上線下相融合,市縣鄉村全覆蓋,“百姓解憂站”解麻煩事,暖群眾心。
全維感知
路人掃一掃樓棟單元粘貼的“解憂二維碼”,即可反饋人行道上的井蓋破損凹陷問題;鄰長定期上門探訪,可隨時關注失獨老人生活狀態;業主撥打“解憂熱線”,可投訴噪聲擾民、屋頂漏水問題……這是郴州市全方位、多元化拓展感知場所和感知渠道的縮影。
《法治日報》記者了解到,近年來,郴州聚焦重點類型、重點區域、重點問題,以“趨勢線”把握動態規律,以“全景圖”透視區域分布,以“數據表”支撐精準決策,實現分析研判、風險預警全維感知。在“趨勢線”上,依托平臺大數據分析功能,按月生成各類矛盾糾紛動態趨勢線圖,精準識別矛盾高發領域和周期性規律,有針對性地開展預防化解;在“全景圖”上,整合GIS地理信息系統,將全市矛盾糾紛按類型、強度、處理進度標注于電子地圖,形成“紅黃藍”三色預警“全景圖”;在“數據表”上,建立多維統計分析表,按糾紛類型、責任單位、辦結時效等維度生成月度報表,結合滿意度數據量化考核調解效能。
“由‘單點圖’到‘全景圖’,既見樹木又見森林,推動由解決一個矛盾糾紛向化解一類問題轉變。”郴州市綜治中心工作人員何坤峰告訴記者。
2024年,郴州針對往年春節期間婚戀家庭糾紛、鄰里糾紛環比上升趨勢,提前預防、把矛盾苗頭化早化小,春節期間同類糾紛同比下降12%;通過“全景圖”定位矛盾聚集區43處,針對性開展專項整治,糾紛發生率同比下降18%;通過比對發現物業糾紛平均處理周期遠高于其他類型糾紛,遂推動住建部門建立物業糾紛調解委員會,處理效率同比提升35%。
全鏈解決
“在‘百姓解憂站’平臺上,從前端到后端,從受理到研判,從會商到跟蹤,到了哪個環節,做了哪些調處,是否依法依規,都可詢可查,實現閉環管理、全鏈解決。”北湖區綜治中心主任鄧啟才介紹說。
從開環管理到閉環管理,從單鏈解決到全鏈解決,“百姓解憂站”線上線下解紛平臺帶給群眾滿滿的獲得感。
為確保交辦分流精準,平臺根據矛盾類型、復雜程度自動分類,按照“屬地+屬事”原則,將一般簡易糾紛推送至村(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將較為復雜的糾紛推送至鄉鎮(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將涉專業性較強的糾紛推送至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涉重大疑難糾紛由縣級綜治中心統籌協調司法行政、公安、法院等部門聯合處置,形成“小事不出村、專業事專業辦、難事合力解”分層治理格局。
為確保督辦提醒及早,平臺明確“1+3+7+20+30”辦理時限要求,即對群眾反映的矛盾糾紛事項1天內受理,簡易、一般、較大、重大糾紛分別在3天、7天、20天、30天內辦結。
為實行跟蹤回訪倒逼措施,平臺推行“一事一評”機制,申請人可通過“百姓解憂站”對調解結果、服務態度等進行滿意度評價。系統按1%、5%、10%、20%比例對“滿意”“一般”“不滿意”“非常不滿意”事項抽樣回訪,回訪結果作為調解員績效考核重要依據。
案結事了,事了紛止,這是難中之難。
“我們以法治力量推動‘事心雙解’,以社會力量助力‘柔性調解’,以專業力量攻堅‘疑難雜癥’,從而確保群眾訴求案結事了。”翁智輝介紹說,郴州選拔一批資深律師、法律專家組成法治人才庫,前端普法宣傳、中端“法律會診”、末端調解攻堅。184個行業性、專業性人民調解組織“上崗”,好人協會、志愿者、“五老”等社會力量在田間地頭調解,醫生、農技等專家在專業領域解難,真正實現一站解憂愁。(阮占江 帥標 歐盛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