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烏魯木齊9月20日電 (王小軍)“世界棉花看中國,中國棉花看新疆”的生動表述,深刻揭示了新疆在全球棉花產業中的關鍵角色。棉花不僅是新疆農民的主要經濟來源,更是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產業。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產業結構的優化,新疆棉花產業正以嶄新的姿態,助力當地經濟發展,為全國乃至全球的棉花市場注入強勁動力。
作為新疆棉花產業技術體系知名專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常委、民革新疆區委會原主委、新疆農業大學校長,蔣平安幾乎與新疆棉花產業的發展共同成長,見證了這片熱土上棉花從低產到高產、從粗放到精細的發展歷程。
蔣平安在棉花試驗田里查看棉花長勢。受訪者供圖“20世紀90年代時候,新疆棉農蹲在地里薅草,一畝地忙到頭也就收七八十公斤籽棉,賣不上幾個錢;現在站在地頭放眼望去,膜下滴灌的管子像毛細血管扎在土里,無人機在天上巡田,一畝地能產四五百公斤,白花花的棉朵堆成山。”近日受訪時,蔣平安滿是感慨。
在與記者的對話中,蔣平安多次回憶起20世紀90年代新疆各族群眾種植棉花的情景,“辛苦”“棉花產量低”“經濟收入少”等成為那個時代的代名詞。在談起如今新疆天山南北的棉田時,“科技”“高產”“改變”成為高頻詞。
新疆棉花產業的崛起,離不開科技創新的強力支撐。“‘矮密早’模式和‘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是關鍵。”蔣平安解釋說,“‘矮密早’即矮植株、高密度、早成熟,結合膜下滴灌,讓種植更精準高效。水肥一體化就像給棉花定制‘營養餐’,按需供給,既不浪費又保健康。”
據公開報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30年,新疆棉花生產處于漫長的技術探索階段,從引進蘇聯品種技術到自育品種和技術創新,生產規模總體較小。1980年,石河子農科所首次引進棉花地膜覆蓋技術進行試驗示范,并配套密植促早,伴隨植株矮化,研制推廣覆膜播種等機械,使新疆棉花步入“矮密早”技術創新階段。在“矮密早”的基礎上,1996年新疆開始試驗示范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并很快進行大面積推廣。
而在新疆棉花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上,隨著科技創新發展,相繼出現的北斗導航、智能灌溉、精準播種、傳感器+攝像頭全天候監測、無人機植保、機械化種植和采收等現代技術,都讓新疆的棉花產量屢創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蔣平安率領團隊埋頭苦干16年,終于解決了農機衛星導航田間作業誤差源多變、作業精度和質量難保證等問題。“我們做的關鍵技術突破就是讓農機‘看’得更準,這樣不僅播得整齊,每百畝地可提高5%的土地利用率,而且棉花成熟后還方便機械化采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收益。”蔣平安曾如是說。
蔣平安參加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協小組討論會時留影。受訪者供圖蔣平安表示,新品種選育更是新疆棉花高產優質的秘訣。由他主持的自治區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棉花優質高產高效標準化生產技術集成示范”,培育出源棉11號、源棉8號等適合機采、高產優質的新品種。“這些品種不僅產量高,纖維長、強度大,纖維長度和斷裂比強度達到雙30甚至雙31標準,品質位于世界前列。”
作為農業領域的專家,幾十年里蔣平安的足跡遍布新疆的田間地頭。在談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來的變化時,蔣平安認為民生改善最顯著。他回憶起自己的駐村經歷,見證南疆鄉村的變遷:“以前多是土路、土坯房。現在通了公路,蓋了新房……變化實實在在,百姓真正受益。”
新近,蔣平安正忙著推動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國高校合作,共建生物育種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要讓新疆棉花產業的科技底氣更足,不光在國內領先,還要在國際舞臺上站穩腳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