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開始,我省對各種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現臨時性、突發性困難的家庭,給予非定期、非定量生活救助。昨日,省民政廳下發實施細則,如果您家符合標準,可到民政部門申請
三類對象
低收入、遇較大困難、需救助
什么是臨時救助?省民政廳于昨日出臺并實施的《陜西省臨時救助辦法(暫行)》中指出,臨時救助是指政府對因各種特殊原因造成基本生活出現臨時性、突發性困難的家庭,給予非定期、非定量生活救助的制度。
以下三種情況可以享受臨時救助:
第一,在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專項社會救助制度覆蓋范圍之外,由于突發事件造成基本生活出現暫時困難的低收入家庭,重點是低保邊緣家庭;
第二,雖然已納入最低生活保障和其他專項救助制度覆蓋范圍,但由于突發事件造成生活暫時出現較大困難的家庭;
第三,當地政府認定的其他需要救助的城鄉困難家庭。
四個范圍
患重病遇意外或上不起學等
臨時救助的范圍包括:家庭成員中有患危重疾病,在扣除各種醫療保險、新農合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醫療救助部分和其他社會幫困救助資金后,因個人負擔的醫療費數額較大,直接導致家庭基本生活難以維持的;
家庭成員中有遭遇車禍、溺水、礦難等人身意外傷害,在扣除各種賠償、保險、救助等資金后,個人負擔仍然較重,導致家庭基本生活難以維持的;
因火災等突發意外,造成家庭財產重大損失,基本生活難以維持的;
高中階段貧困家庭經各種救助措施幫扶后,仍然無力支付教育費用,或被國家認可的全日制院校正式錄取的應屆大學生,家庭無力支付入學報到費用的。經其他幫扶后,家庭基本生活仍難以維持的城鄉低收入家庭。
如何申請須以家庭為單位
臨時救助實施有標準:一年內同一事由申請臨時救助的次數不得超過兩次;符合救助條件的救助對象以相同事由申請臨時救助,救助金額原則上相同,并視情況比照其他救助標準。具體金額由縣級人民政府制定并公布實施。
臨時救助須以家庭為單位,由戶主或受委托的家庭成員、村(社區)居民委員會,向居住地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提出書面申請,填寫《臨時救助申請表》,并提供居民身份證、暫住證(居住證)、戶口簿(戶籍證明);收入證明;突發事件的相關材料;市、縣(市、區)民政部門規定的其他證明材料。
據了解,臨時救助資金專賬管理,專款專用,年度結余資金結轉下年使用。縣級民政部門建立健全臨時救助檔案、資金賬目管理和社會救助信息化管理制度。
動態監管入戶調查、鄰里走訪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接到臨時救助申請后,錄入動態監控系統。入戶調查、鄰里走訪,并組織評議小組對申請家庭進行評議。公示申請家庭情況及事由。公示期滿,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簽署意見并將材料報縣民政局審批。縣級民政部門批復。
對于緊急情況,應先救助,后補齊手續,確保其基本生活。各級民政部門將設監督電話,接受社會監督。工作人員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玩忽職守造成嚴重后果的,給予行政處分及處罰;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處理。對采取虛報、隱瞞等手段騙取臨時救助金的,情節嚴重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機關處理。
據悉,因自然災害、重大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等突發事件需救助的,不適用本辦法。
華商報 付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