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1月5日電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4日發布的《排放差距報告》顯示,要實現《巴黎協定》所確定的全球溫控目標,仍面臨嚴峻挑戰。呼吁各國通過利用現有成熟技術等方法,加大減排力度。
聯合國官網消息稱,這份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三十次締約方大會開幕前夕發布的報告顯示,《巴黎協定》簽署10年來,全球變暖預測值已從最初的3攝氏度至3.5攝氏度區間明顯回落。但要實現該協定確立的全球溫控目標,將氣溫升幅控制在工業化前水平2攝氏度以內,并力爭實現1.5攝氏度的更嚴標準,至今仍面臨挑戰。
根據《巴黎協定》,各國通過每五年提交一次“國家自主貢獻”計劃,闡明其為減少導致全球變暖的溫室氣體排放所采取措施。報告指出,截至今年9月底,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締約方提交了新版承諾。
報告顯示,若當前提交的“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得到全面落實,本世紀全球氣溫升幅預計將在2.3攝氏度至2.5攝氏度之間,較去年預估的2.6攝氏度至2.8攝氏度略有下降。若基于各國現有政策進行估算,升溫幅度則為2.8攝氏度,同樣低于去年預估的3.1攝氏度。
報告指出,根據測算,若要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2攝氏度或1.5攝氏度以內,到2035年,全球年排放量必須較2019年水平分別減少35%、55%。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呼吁各國在地緣政治環境日益復雜、時間窗口不斷縮小的情況下,必須加快減排速度、加大行動力度,才可能實現全球溫控目標。同時指出,現有成熟技術為支撐深度減排目標提供了可行的解決方案。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指出,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快速發展,低成本可再生能源的快速普及,甲烷排放的有效治理等,都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路徑。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強調,避免0.1攝氏度升溫,即能有效減緩損害規模、經濟損失和健康影響的擴大,這些影響正侵蝕所有國家,最貧困脆弱群體承受著最沉重打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