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享譽世界的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先生逝世,讓中國、讓世界失去了一位科學巨擘。對于很多人來說,盡管深知楊振寧足夠偉大,但也許并不懂得其成就的奧妙。而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等多家高校的深度支持下,抖音精選公開課上線了獨家專題“一門課看懂楊振寧物理成就”,引發廣泛好評,展現了當下短視頻平臺對于扮演“知識新橋梁”的無窮潛力。
長期以來,高端、前沿的科學知識與社會大眾之間,似乎隔著一道無形的“高墻”。一方面,高等學府對不少人來說似乎是遙不可及的存在,而高校老師和科學巨匠因其權威性和專業性,也容易給人距離感。相關知識更往往是“曲高和寡”,傳播路徑狹窄、門檻極高。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國力提升和民族自信的增強,社會大眾的求知欲空前高漲,人們不再滿足于泛泛的娛樂信息,而是對“我們國家的科技有多?!薄斑@位中國科學家為什么偉大”這類深層問題抱有強烈的好奇。這種供需之間的結構性錯配,導致了“我們敬仰科學家,卻又難以真正理解科學家”的窘境。
知識傳播、科學普及最怕的就是晦澀難懂、自說自話,及時反饋、互動到位才能更好釋放知識的魅力。傳統的科普模式,無論是書籍出版還是電視紀錄片,雖然在彌合這一鴻溝上做出了巨大貢獻,但終究是“我說你聽”,在傳播效率、觸達范圍和生動性上,已難以完全適應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節奏。而抖音等短視頻平臺,內容豐富、時間靈活,通過算法推薦可以輕松匹配到更多用戶,可謂是最具可達性和實用性的媒介。僅需手指劃動便有資深科學家娓娓道來、冷門領域從業者“自我介紹”、科普博主的創意展示……這種層次有序、立體多元的“泛科普”體系,很容易吸引廣泛的受眾。此時若再有權威專業的“博主”生產高質量的內容,便更容易涵養優質的學習氛圍。
而“一門課看懂楊振寧物理成就”這類專題的出現,便是抖音平臺扛起社會責任,助力全民知識素養水平提升的主動之舉。通過與清華、北大等頂尖學府的深度合作,平臺將稀缺的“大師資源”進行權威、生動、系統地“解碼”,再借助其強大的算法推薦與觸達能力,精準推送給數以億計的用戶。比如,清華大學對楊振寧所講授的《普通物理》課程進行了AI修復,并于抖音首次發布完整版,總播放量超1000w,總點贊量超50w,證明了短視頻與深思考不是天然對立的。
更難能可貴的是,此次專題不僅實現了對大師的悼念,還是一次“拋磚引玉”,起到了強大的示范效應。在抖音官方專題的帶動下,平臺上眾多知識創作者紛紛行動起來,他們用動畫、實驗、趣味比喻等通俗易懂的方式,對楊振寧先生高深的物理理論進行“二次創作”,極大地降低了普通大眾的理解門檻。一個喜人的現象是,年輕網友們不再僅僅是“打卡緬懷”,更是在評論區自發形成了認真討論科學問題的良好氛圍。眾所周知,今天國與國之間的比拼,科技創新是主戰場。建設科技強國,不僅要看大國重器、核心技術,也要注重提升全社會整體科學素養,營造良好創新氛圍。抖音平臺作為“國民級”應用,能夠將這些高品質的知識內容,精準推送給數以億計的潛在用戶,其對于提升全民知識素養水平的效率是任何傳統渠道都無法比擬的。
科學不是冷冰冰的公式,科學的盡頭更像是宇宙對人類好奇心的永恒回應。科普是科學事業中打基礎、利長遠的工作。如果說攻克一些科研難題就像“摘果子”,那么,做好科學普及、點燃科學夢想就是“播種子”。眼下,還有幾十位院士和諾貝爾獎得主在抖音上錄視頻、開直播進行知識科普,吸引了大量年輕人前來“蹭課”。我們期待,還能有更多“大師”的智慧結晶,通過這道“新橋梁”,從“象牙塔”走向“百姓家”,把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傳播到廣袤的祖國大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