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9月29日電 (記者栗翹楚)汽車產業是全球化程度最高的產業之一。2025年,中國汽車產業迎來了歷史性突破,不僅產銷量穩居全球第一,更在新能源、智能化等領域展現出強大的國際競爭力。
造什么車?如何造車?如今已成為全球各大車企面臨的時代課題。
近日,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央視財經頻道《對話》欄目中,給出了自己的答案:“我們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推動‘全動力發展’,讓產品為全球用戶服務,適用每一個市場。”
長城汽車巴西工廠。受訪者供圖
造什么車?
探索多動力來源 開拓多應用場景
我國幅員遼闊,環境多樣,從高寒到高濕,從高溫到高海拔,車輛使用場景更趨多元化。近年來,在市場與政策雙輪驅動下,汽車行業著眼于技術創新與用戶需求,持續探索優化多元發展路徑。
“長城汽車深入貫徹油電平等化、泛內燃機化、新能源多元化、戰略全球化的‘四化戰略’。”魏建軍表示,燃油、混動、純電,甚至氫能全面發展,才能真正地推動汽車大國為全球用戶服務。既能讓不同國家、地域的用戶都能獲得相應場景的出行解決方案,又能構建中國汽車產業完整的技術生態,確保在全球競爭中沒有技術短板。
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要在大力發展新能源汽車的同時,同步推動內燃機技術發展,激發傳統能源汽車和內燃機廠商發展合力。中國內燃機工業協會組織編制的《內燃機產業高質量發展規劃(2021-2035)》顯示,近年來,我國不僅夯實了傳統內燃機的優勢根基,還在新能源融合、綠色減排諸多賽道全力沖刺,彰顯出向高端化、智能化、清潔化轉型的蓬勃動力。
內燃機有新方向,新能源也有多路線。《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明確,要以純電動汽車、插電式混合動力(含增程式)汽車、燃料電池汽車為“三縱”,布局整車技術創新鏈。
魏建軍認為,內燃機與電驅動并不是彼此對立的競爭對手,而是汽車技術迭代過程中相互依存、協同發展的共生體。泛內燃機化系統通過精準的工況匹配、靈活的能量調度以及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跡優化,正在為汽車動力技術的發展提供解決方案。
如何造車?
立足全球化 堅持長期主義
縱觀全球汽車產業,技術迭代提速、市場競爭加劇,各大車企都在尋求突圍之道。
“我們不能掙快錢,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要靠產品創造價值,就要把眼光放長遠,堅持長期主義。”在魏建軍看來,底線在于不被資本裹挾、不做過度營銷、不逐短期利益、不損產業生態。
據介紹,長城汽車連續三年研發投入超百億,建成11個核心技術實驗室和亞洲最大綜合試驗場,掌握發動機、變速箱等創新技術,并建成國內首個車企專用氣動風洞,突破超跑研發關鍵技術,通過培育蜂巢能源等4家獨角獸企業,旨在助力產業鏈升級。
長期主義不僅在研發端,也在市場端。如今在歐洲街頭,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汽車銷售店陸續開張。中國汽車正以多元化的出口路徑馳騁在全球舞臺,繪制新的產業圖景。國際化方面,我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跨越式發展為全球消費者提供了高質量、高性價比產品,助力更多國家實現綠色低碳轉型和可持續發展。
“我們站位全球視野進行產品、技術布局,打造全球化產品和技術體系,持續開拓海外市場。”魏建軍介紹,長城汽車強化研、產、供、銷、服的“生態出海”模式,以旗下品牌的品類特點制定不同發展路徑全面出海,結合不同國家和地區市場及產業政策,差異化布局新能源產品,并以此構建本土化生態。
2025年8月,長城汽車巴西全工藝整車工廠投入使用,工廠年產能將達5萬輛新能源車,預計將為當地帶來2000個工作崗位。據介紹,長城汽車現擁有全球用戶超1500萬,海外銷售渠道超1400家,海外總銷量超200萬輛。
“一直以來,我們選擇在核心技術、品牌建設、全球布局等基礎領域深耕細作。這種看似‘慢’的發展路徑,實則為企業構建了難以復制的核心競爭力。”魏建軍表示,長城汽車在研發上的持續投入,確保了技術領先優勢;對產品質量的嚴格把控,贏得了用戶口碑;在全球市場的精心布局,則為企業打開了新的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