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州,某化工企業一處礦山的地面主控室內,技術員輕點操控板,井下的智能設備迅速執行指令,將材料精準灌入礦坑,監測預警系統實時監測工作流程,確保工程的質量與安全。
“傳感器技術、智能控制算法等融合應用使充填系統實現智能化升級,極大減輕了人員勞動負擔,提升了工作效率,保障了安全生產。”相關負責人表示。
推進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路徑。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8月份,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1%,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3%,分別快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9和4.1個百分點。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能夠催生新模式、新業態,培育新質生產力。”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楊剛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數字化轉型能推動制造業由“生產型”向“服務型”“平臺型”轉變,衍生出平臺經濟、共享制造、智能服務等新業態;同時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動產業綠色轉型,促進降本增效與碳減排協同推進,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
在黑龍江某鋼鐵企業熱軋車間,軋鋼堆鋼視覺檢測系統平穩運行,180毫秒內就能敏銳鎖定異常,識別率高達98.9%,降低了生產線故障率。在其能源管控中心,大屏上跳動著實時能耗數據,單位產值能耗從1.94噸標煤/萬元降至1.74噸標煤/萬元,物流成本降低25.9%。
在浙江杭州,某印染公司打造“智能控制+技術革新+循環經濟”三位一體模式,實施生產全流程數字化改造,年節約標煤3700噸,減排二氧化碳近1萬噸,實現年節約成本1200萬元。
“數字化轉型有利于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楊剛強建議,要推動數字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釋放產業鏈協同效能;加快感知、智能、計算等技術攻關,前瞻布局關鍵領域,打造面向未來的應用產業生態;引導龍頭企業打造跨領域工業互聯網平臺,帶動中小企業“上云用數賦智”。
近年來,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加速創新,日益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進程持續加快。
在江西,某電子信息產業公司通過升級生產設備、引入企業資源計劃系統,打通了物料管理、供應鏈、客戶管理、生產管理等全流程數據。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該企業生產線自動化水平超95%,月產值達1.2億元。
在山西,某煤礦通過5G網絡和工業互聯網平臺,井下采煤機、皮帶運輸、瓦斯監測等關鍵環節實現遠程控制和自動化運行,礦工在地面調度中心即可實時監控井下作業情況,依托智能化系統,單班產量提高30%,事故率下降60%。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是實現新型工業化、推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但還面臨技術水平待提高、企業內部管理模式不適配、復合型人才缺乏、數據安全風險較大等挑戰。在楊剛強看來,進一步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需要夯實數字化基底,不斷進行技術攻關,增強制造業發展韌性;完善供給制度,促進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深化產教融合,培養既懂制造又懂數字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強化安全防護,提升網絡與數據安全保障能力;以行業示范工程為引領,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轉型路徑。(實習生郭亦瑾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