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琪
9月27日,國新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以下簡稱“金融監管總局”)副局長肖遠企、金融監管總局人身保險監管司司長羅艷君、金融監管總局財產保險監管司司長尹江鰲、金融監管總局法規司司長王勝邦一同出席,介紹《國務院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稱《若干意見》)有關情況,并對市場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回應。
提升保險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
肖遠企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保險業快速發展,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防災減損、服務實體經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受內外部多種因素影響,行業高質量發展基礎有待進一步夯實。《若干意見》的出臺,對未來我國保險業高質量發展作出了全面系統的部署和規劃,對于充分發揮保險業的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的功能,提升保險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推進金融強國建設,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大局,都具有重要意義。
《若干意見》主要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總體要求,明確了推動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主要原則和發展目標;第二部分主要是強監管、防風險、促高質量發展的重點任務和工作舉措;第三部分是組織保障,要求強化保險業高質量發展政策協同。
《若干意見》提出,到2029年,初步形成覆蓋面穩步擴大、保障日益全面、服務持續改善、資產配置穩健均衡、償付能力充足、治理和內控健全有效的保險業高質量發展框架。保險監管制度體系更加健全,監管能力和有效性大幅提高。到2035年,基本形成市場體系完備、產品和服務豐富多樣、監管科學有效、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保險業新格局。
8月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31.8萬億元
近年來,金融監管總局持續深化保險資金運用市場化改革,增強市場活力,支持保險資金發揮期限長、規模大、來源穩定等優勢,為實體經濟提供多樣化融資服務。
羅艷君表示,到今年8月末,保險資金運用余額31.8萬億元,同比增長10.4%,保險業通過債權、股權等多種方式為實體經濟提供資金支持28.8萬億元,同比增長12.2%。
羅艷君表示,下一步將繼續優化保險資金運用的監管政策,引導保險公司完善內部長周期考核機制,加大對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新型基礎設施等領域的投資力度,更好地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
推動建立健全國家巨災保險保障體系
巨災保險是應對自然災害損失補償的一個重要工具。尹江鰲表示,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和《若干意見》專門對巨災保險提出了新要求,金融監管總局主要從健全機制、探索試點、應對災害三個方面推動相關工作,前期取得了一些積極進展。下一步,還將繼續加大工作力度,爭取各方面支持,推動建立健全國家巨災保險保障體系,豐富巨災保險保障形式,更好地服務防災減災救災。
據尹江鰲介紹,在健全機制方面,下一步,將堅持政府推動與市場運作相結合,分三個層次逐步形成“保基礎保民生、高普惠廣覆蓋”的中國特色巨災保險制度。在基礎層,主要是由政策性保險提供基本保障;在擴展層,將巨災傷亡保險等納入保障范圍;在補充層,由商業保險提供保障。在探索試點方面,將繼續鼓勵各地結合實際,爭取政策支持,擴大試點。在應對災害方面,將繼續指導行業健全制度機制,完善理賠服務標準,運用科技手段,更好地發揮風險保障作用。
打造保險業穩健運行的微觀基礎
“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是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前提,保險業發揮著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的功能,要想發揮好這個作用,保險業自身穩健運行是內在要求。所以,防范化解風險是保險監管工作的一個永恒主題。”王勝邦說。
王勝邦表示,金融監管總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落實好意見的部署:一是打造保險業穩健運行的微觀基礎;二是要持續強化風險監測分析;三是通過現場檢查、稽查、行政處罰和監管強制措施,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
將出臺商業健康保險配套政策文件
近年來,商業健康保險持續發力,服務保障功能顯著提升。據羅艷君介紹,到目前為止,我國一共有157家保險公司開展健康保險業務,有財險公司、也有人身險公司,累計承保近8億人次。過去5年,商業健康保險為患病人群累計支付1.7萬億元的經濟補償。到目前,保險業積累的長期健康保險責任準備金超過2.3萬億元,成為客戶未來醫療健康的堅實儲備和保障。
羅艷君表示,下一步,金融監管總局將根據《若干意見》的部署,出臺商業健康保險配套政策文件。總體考慮是,進一步明確未來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方向和路徑,擴大服務人群、服務領域、服務方式,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健康保障需求。
王勝邦表示,根據新形勢的需要,金融監管總局正在與相關部門積極配合,推動《保險法》的修訂。整體上是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結合,問題導向是解決目前保險業運行、保險業監管、保險機構風險處置中存在的一些缺陷、一些短板,目標導向就是進一步為保險業高質量發展奠定法治環境、法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