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記者 王濤 賈書章)剛剛勝利閉幕的十八大提出:“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可以預見,發展循環經濟將成為我國未來經濟建設的新趨勢。屆時,一個更加美麗的中國將呈現在世界面前。而在3年前,商洛市委、市政府就認識到了發展循環經濟的重要性,他們審時度勢,抓住關天經濟區的重大歷史機遇,提出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并規劃實施了商丹循環經濟工業園,也是我省第一家省級循環工業園。如今,3年過去了,商丹園區的“引擎”效應日漸顯現,為我市經濟實現率先突破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全省第一家省級循環工業園區誕生
商洛地處秦嶺腹地,既是自然、生物和礦產資源比較富集的地區,又是關中生態安全屏障和國家南水北調水源涵養區,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的矛盾比較突出。3年前,商洛市委、市政府高瞻遠矚,緊密結合商洛發展的實際,根據關天經濟區的優惠政策,在地勢最開闊、交通最便捷、水資源豐富的商州至丹鳳商丹盆地布局了商丹循環工業園區,將發展循環經濟作為我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
同年,商丹園區被省政府批準成立為全省第一家省級循環工業園區。商丹園區主要布局在丹江兩岸,區域控制面積98平方公里,整個園區呈帶狀“V”型布局。根據區位交通條件、工業發展基礎和周邊地帶的優勢資源分布、集聚情況,重點規劃建設主體功能突出的三大循環工業園。一是著力建設劉灣生態工業園,主要規劃服務配套和綠色產業。 二是著力建設沙河子現代材料工業園。主要規劃布局現代材料、新能源等循環產業。三是著力建設留仙坪化工建材工業園,圍繞當地豐富的石灰石資源,依托陜西堯柏等大企業集團,發展碳酸鹽化工、水泥建材及相關產業,著力打造尾礦綜合利用、余熱循環利用的現代化大型水泥建材生產基地。
循環經濟“串”起企業發展產業鏈
2009年下半年,園區初步成型,一些企業開始陸續入住。此時,如何做好生態保護和實現經濟快速發展和諧統一成為當務之急。經過各方的調研,最后提出了在資源和環境雙重約束下“依托工業園區,促進項目耦合,實現循環發展”的工業化道路,力求通過產業鏈延伸和資源循環利用,最終使產業之間、企業之間、園區之間形成“資源-產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產品”的循環發展,達到資源利用效率最大、環境保護最優和經濟效益最佳。這種發展循環經濟的思路,也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并被確定為陜南突破發展的主體模式。
在商洛煉鋅廠內,記者看到,高速運轉的機器正分別將含鎘、銅、鉛等廢渣提煉出有價金屬,同時生產出硫酸等產品。據介紹,該廠利用10萬噸電鋅技改擴建之機,進行技術改造升級,以冶煉過程中產生的廢渣、廢水、廢氣、廢熱為可再生資源,形成新的產業鏈。由從鋅精礦中只回收2種元素增加到10余種元素,產品由2種增加到15種,產值由1億元增加到20億元,最后僅剩的廢渣也被相鄰的商州東梓有限公司再提取利用了。截至目前,商洛煉鋅廠投資2.5億元的10萬噸電鋅廢渣綜合回收利用及余熱發電項目建成運營,實現了廢氣達標排放、廢水循環利用率超過95%、廢渣零排放,被省政府授予"陜南循環發展示范企業"稱號;
這是商丹園區內鋅及鋅合金產業鏈中的一個掠影。按照這種思路,商丹園區布局了10條循環發展產業鏈61個重點項目。依托這些項目,利用他們之間的關聯與耦合,構建符合市場需求、工藝技術可行、生產成本經濟、資源綜合利用的循環經濟產業鏈。
循環發展的“特區效應”日漸凸現
面對當前世界經濟下行的壓力,商丹循環工業園區的經濟指標卻出現了逆勢上漲的強勁勢態。3年來,主要經濟指標大幅度增長,累計完成各類投資100多億元;今年1-10月份,實現工業總產值68.1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0%,占全市的30%;實現科工貿總收入123.3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68%。商丹園區被省政府授予“陜西省新型工業化循環經濟產業示范區”、“陜南循環發展示范園”和"“陜西省園區建設先進獎”稱號。
在商丹園區管委會主任盛衛的學習十八大心得體會筆記上,記者看到,為了加快改變園區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明顯滯后的局面。未來,園區將精心打造四大服務支撐平臺,分別規劃建設商丹園區中小企業孵化園、成立了商洛市創業投資公司、商洛市材料科學工程院、建設劉灣生態工業園。屆時,企業的引進、企業的融資、后續發展人才的儲備等等都可以得到保證。規劃中的劉灣生態園占地1000多畝,是個集居住、學校、醫院、金融、商貿、娛樂為一體的商丹新城。
據悉,“十二五”期間,商丹園區將會繼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定不移的走循環經濟發展戰略,到2015年底,工業產值和銷售收入翻三番多,分別達到400億元和500億元,分別占全市工業產值的50%以上,真正建成商洛工業經濟的核心區和國家級循環經濟示范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