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合肥10月27日電 (記者 張俊)記者27日從合肥市科技局獲悉,該市依托28家新型研發機構,建成66個“共享實驗室”,通過開放科研設備、技術與人才資源,破解企業研發痛點,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轉化。
“共享實驗室”是合肥在科研資源配置上的創新探索,核心是打開科研院所的“大門”,實現“雙向賦能”。實驗室涉及領域包括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空天技術、聚變能源等重點產業。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簡稱“先研院”)的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場發射掃描電子顯微鏡正為企業提供分析服務,多模態成像設備則助力生物醫藥企業解析病理樣本。該平臺由先研院與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共建,整合生物醫學、信息技術兩大服務子系統,涵蓋生物細胞、實驗動物、多模態成像、信息計算、集成電路創新服務五大核心子平臺,集中了企業所需的高端設備與專業人才。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資料圖)楊曉龍 攝“過去企業做實驗可靠性驗證,要么找不到符合標準的設備,要么自建實驗室成本太高。”先研院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負責人介紹,如今平臺依托信息技術方面雄厚的軟件開發實力和高性能服務器集群,為基礎生物醫學、藥物開發、臨床決策等生命健康領域發展提供計算服務支撐,同時運用多模態成像等技術,聚焦大腦神經環路結構、功能解析和病理樣本庫的構建,推動類腦芯片、類腦智能和精準醫療等信息技術的躍遷。
目前,合肥“共享實驗室”已成為科技成果轉化的“加速器”,除設備共享外,平臺還同步開放技術與人才資源。
合肥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從經費支持、基金引導、服務采購等方面,為“共享實驗室”提供多元化保障,鼓勵更多新型研發機構,向產業鏈延伸服務,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