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陜西楊凌10月26日電(吳西檬)走進陜西楊凌青皮她園火龍果種植基地,一座座現代化溫室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棚內,一排排類似仙人掌的火龍果枝條整齊排列,鮮紅的果實垂掛枝頭,仿佛一個個小燈籠。這個位于北緯34度的種植基地,成功實現了熱帶水果火龍果的"安家落戶",探索出“南果北種”的現代農業新模式。
圖為火龍果種植大棚內部。吳西檬 攝“火龍果本是南方作物,在北方種植最大的挑戰就是溫濕度控制。”陜西楊凌青皮她園火龍果種植基地負責人郭娟茹介紹,通過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等科研院所深度合作,他們探索出拱棚雙膜、三膜種植模式,研發出一套完整的設施火龍果種植技術規程,通過智能化管理系統實現了對溫濕度的精準控制。
這片占地200余畝的基地內,建有高標準設施溫室約150畝。令人驚嘆的是,在智能化操控和科學管理下,整個基地的管理團隊僅有8人。“技術人員輕點手機,便能完成大棚通風、灌溉等作業。”郭娟茹說,現代農業技術讓管理變得高效而精準。
目前,基地已培育出28個火龍果品種,其中主栽品種9個,年產火龍果500多噸。“通過品種不斷優化和種植技術革新,我們的火龍果在甜度和風味上都有很好的表現。”郭娟茹表示。在種植棚內,工人正按照鋼架排列順序按批次采摘飽滿的火龍果,準備發往全國各地。
據介紹,每棵火龍果樹在管理好根系的情況下可存活20年至30年,在適宜環境下能夠實現全年連續結果,結果周期最短僅需20天。這種持續產果的特性,可為種植戶帶來每畝3萬元至5萬元的可觀經濟收益。
圖為基地工人正在進行火龍果采摘。吳西檬 攝“針對不同區域的氣候特點,我們為種植戶提供從大棚建設到管理技術的全程指導。”郭娟茹表示,團隊總結出了一套因地制宜的技術方案,讓種植管理更加精準簡單。據她介紹,通過“一對一”的技術幫扶模式,已在全國累計推廣火龍果種植5萬余畝,帶動2000多戶種植戶增收致富。基地年產種苗可推廣6000余畝,不僅銷往全國20多個省市,還遠銷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
不止鮮果銷售,該基地還研發了火龍果干、果酒、果醋等加工產品,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這種“南果北種”的“楊凌模式”,正通過農文旅融合,不斷提升種植效益。
“我們將繼續專注于品種培育和馴化,推出更多優良品種,幫助種植戶獲得更高經濟價值。”在郭娟茹身后,新一批火龍果種苗正在茁壯成長,預示著“南果北種”技術的廣闊前景。
楊凌火龍果的北種之路,不僅是一場作物遷徙的技術革命,更是現代農業科技賦能產業發展的生動實踐。隨著品種選育技術的持續推廣,這顆來自北方的“紅寶石”,正照亮更多農戶的致富之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