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南通10月25日電 (唐娟 孫權)江海交匯處,活力正奔涌。10月23日至24日,第二批“活力中國調研行”江蘇主題采訪團走進“江海門戶”南通,深入探訪這座“中國近代第一城”在鄉村振興、城市建設、生態保護與產業創新等領域的多元實踐,切身感受其高質量發展的脈搏與成果。
南通是江蘇唯一兼具沿江沿海深水岸線的城市,坐擁“黃金水道”優勢。2024年,該市地區生產總值達1.24萬億元,展現出強勁的經濟韌性與發展潛力。
蝸牛藝術營地集休閑、體驗、消費于一體。孫權 攝南通如皋的錢長村,擁有著30年歷史的草坪產業。如今,這片萬畝綠意不再僅是農業生產的載體,更成為文旅融合的熱土。今年4月,村里創新打造的蝸牛藝術營地啟用,通過“草坪+”“露營+”等新模式,將單一的草坪種植業成功延伸為集休閑、體驗、消費于一體的復合型文旅空間。
在非遺手作工坊里體驗匠心、在星空觀測臺上仰望蒼穹、在篝火音樂會中釋放激情……漫步營地,這些豐富業態不僅讓遠道而來的游客尋得了“詩與遠方”,更讓當地村民共享了發展紅利,實現了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的雙向轉化。
南通的活力,在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南通五山及濱江地區的滄桑巨變,便是生態修復賦能城市發展的生動詮釋。這片總面積約17平方公里、擁有14公里沿江岸線的區域,曾遍布散亂污企業,是市民心中一塊難以親近的生態“傷疤”。
“過去,‘濱江不見江、近水不親水’是這里的真實寫照。”南通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耕地保護監督處處長周航回憶。
近年來,南通以長江大保護為核心,大刀闊斧地拆除碼頭、整治土地、重建濕地岸堤、貫通生態綠廊,堅定推進“還江于民”“還綠于民”。如今,五山及濱江地區已化身城市“綠色客廳”,其間的長江體育公園,巧妙融合綠茵足球、社區友好、休閑時尚三大功能區,已成為集休閑、健身、文化于一體的綜合景觀空間,昔日“工業銹帶”成功轉型成“生活秀帶”。
堅實的產業是民生改善的根基。作為南通的支柱產業,紡織業在2024年展現出蓬勃生機,全市1507家規上紡織企業實現產值2407億元,同比增長12.64%。鑫緣繭絲綢集團、華藝時裝等一批領軍企業通過創新與變革,引領行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
比如,鑫緣繭絲綢集團構建了從“蠶繭-絲綢制品-生物醫藥”的完整產業鏈,自主研發的蠶絲蛋白骨釘已成功應用于醫療領域,創新開發出桑葉茶、蠶絲護膚品等高附加值產品,探索“蠶不食桑企農共養”新模式,有效帶動21.3萬戶農民增收致富;華藝時裝致力將非遺技藝與現代科技深度融合,不僅建成了南通扎染博物館,傳承保護傳統技藝,還研發了國內首條非遺扎染智能機器人生產線,使生產效率提升5倍,染料利用率高達92%。
中天科技集團工作人員介紹企業產品。孫權 攝向海圖強,是南通這座濱江臨海城市的未來所系。去年5月揭牌的東南大學南通海洋高等研究院,為此間發展注入全新動能。研究院聚焦海洋裝備、新能源、工程建造及AI+深海采礦四大核心領域,已建成海洋能源與信息傳輸實驗室、視頻圖像智能應用實驗室、新質海工裝備中心等核心研發平臺,為海洋資源的智能化開發提供了有力支撐。
據悉,海洋能源與信息傳輸實驗室由研究院與中天科技集團共建。作為南通最大的先進制造業企業,中天科技集團從光纖通信起步,歷經在智能電網、新能源等領域的戰略布局,如今已成長為擁有80余家子公司、1.6萬名員工的行業巨頭,形成了多領域“專精特新”的產業矩陣,2024年營收達1010億元,展現了“大而強”的產業實力。
從鄉村文旅的“小而美”,到生態治理的“寬而優”,再到科技創新的“高而精”與產業發展的“大而強”,南通通過多元探索與實踐,在江海大地上描繪出一幅生機勃勃、層次豐富的高質量發展新畫卷,彰顯出面向未來的決心與活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