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3日電(記者 石睿)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原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特邀專家張曉強在10月22日召開的2025年中國氫能產業大會上表示,到2030年,我國綠氫產量有可能達到300萬噸,形成萬億元以上的大市場,走在世界前列。
張曉強提到,我國高度重視氫能產業的高質量發展,堅持以綠氫為主的方向,兼顧用好副產氫,大力開展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多產業推廣應用。目前,我國氫能申請專利居世界首位,標準體系逐步完善,多項綠氫工程及天然氣管道摻氫輸送試驗取得重要進展。
他還介紹了這樣一組數據:到2024年底,我國已形成綠氫產能12萬噸,占全球近50%;現有2.7萬輛燃料電池汽車,占全球比重近30%;已建成540座加氫站,占全球比重達40%;國內電解槽出貨量1.1GW,占全球60%以上,能耗等技術指標國際領先。
他強調,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應注意我國氫能產業,特別是綠氫發展還存在一些挑戰,一是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仍需努力;二是我國風電光伏裝機主要在西北地區,本地消納能力有限;三是氫能商用車、重卡銷量有所放緩;四是氫能的政策與標準體系建設還需進一步完善。
對此,結合“十五五”規劃制定,張曉強對我國氫能產業發展提出了五點建議。第一,繼續做好關鍵核心技術的體系化攻關,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及大數據等新興科技發展對氫能的重要影響。
第二,進一步加大多領域利用綠氫的力度,特別是在發電、石油化工、煤化工、冶金等工業領域,積極開展綠氫替換灰氫或藍氫,在城市民用氣等領域進一步開拓綠氫利用的空間。
第三,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更好結合,發揮好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特別是骨干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推動政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借鑒我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的成功經驗,繼續給予更有效的政策支持,包括更大力度的財稅金融支持、研發支持、減免費用等,在確保產業安全的前提下進一步有序放寬管理。
第四,因地制宜推動制綠氫、綠氨、綠甲醇協同發展,拓寬綠電綠氫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有關機構分析,在國際海運推進具有法律約束近零排放框架的條件下,未來五年航運業對綠色甲醇的需求將大幅度增長。
第五,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我國有超大規模的市場、完整的產業鏈體系、豐富的應用場景,堅持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更好開展氫能領域國際合作,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