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10月20日電 題:電車出行折射中國“十四五”綠色轉型力度
中新社記者 王夢瑤
不久前的國慶中秋假期期間,中國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車充電量達到1.23億千瓦時,日均充電量同比增長超45%,創歷史新高。
如今,越來越多中國人開電車出遠門,人們對新能源汽車的接受度持續提高。中國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司長杜忠明此前指出,目前全球有一半以上的新能源汽車行駛在中國,綠色低碳的出行理念和能源消費方式已經深入人心。
這得益于“里程焦慮”的逐步解決。
“十四五”期間,中國建成世界上數量最多、服務車型最廣、覆蓋面積最大的充電設施網絡。2025年8月底,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充電槍)總數達到1734.8萬個,是五年前的10倍左右。高速公路建成充電設施超4萬個,是五年前的5倍。
五年來,充電基礎設施加速向一二線城市周邊、三四線城市以及公路沿線和農村鄉鎮等范圍延伸。農村充電點位不斷增加,97%的縣城以及80%的鄉鎮配建了公共充電設施。
新能源汽車的充電速度也在提升。
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副秘書長兼標準化管理中心主任劉永東指出,公共充電場景的大功率化水平不斷提升,新增直流充電單槍平均功率從2021年底的73.90千瓦提升到2025年6月的98.51千瓦,大功率充電設施快速普及,全國大功率充電設施已達到3.7萬臺。
截至今年上半年,“超充之城”深圳已建成投用超充站1057座、充電樁超48.7萬個,并在全球率先實現超充站、充電槍數量全面超過加油站、加油槍。“一杯咖啡,滿電出發”成為現實。
充給新能源車的電,越來越“綠”。
“十四五”是綠色低碳轉型最快的五年。中國構建起全球最大、發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體系,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風電光伏每年新增裝機先后突破1億、2億、3億千瓦關口,實現臺階式躍升發展。
“十四五”以來,中國非化石能源發電量占比提高了5個百分點以上。風電光伏是“主力軍”,風光發電量在全社會用電量的占比由2020年的9.7%提高到2024年的18.6%。今年上半年,全社會用電量新增部分都通過“風吹、日曬”獲得。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傳統發電方式的代表,煤電也在加快超低排放改造。
國家能源局局長王宏志在8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中國目前已經有95%的煤電機組實現了超低排放。2024年煤矸石綜合利用率比2020年提高3.1個百分點。
例如,國家能源集團海南公司樂東電廠經環保提標改造,已實現“超超低近零排放”,即生產全過程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塵污染物近零排放,廢水零排放。廠內綠樹蔥蔥、鳥啼陣陣,全然不是傳統印象中火電廠煙囪高聳、煙塵滾滾的景象。
在《巴黎協定》達成10周年之際,中國近期宣布了新一輪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其中提到,到203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占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30%以上,風電和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達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爭達到36億千瓦,新能源汽車成為新銷售車輛的主流。
新目標更具雄心,也提出了更高要求。這意味著,下一個五年,中國推進綠色轉型的力度只會更大。(完)